市人防办领导实地查看罗圈峪村到大峪村道路情况
罗圈峪村留守老人们喜领拐杖
9月8日,淄川区西河镇东北部的罗圈峪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市人防办一行10人在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晓平带领下,来到村里对接扶贫工作。
据了解,罗圈峪村是市人防办派驻“第一书记”帮扶村,为了帮助村子脱贫,他们现场问诊全村脱贫攻坚情况和实地查看了罗圈峪村到大峪村道路路基施工情况,并为村中留守老人送去了48根四脚拐杖和2副双拐。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市人防办一行走进罗圈峪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在活动广场市人防办工作人员正在教村民如何使用四脚拐杖……领到拐杖的88岁老人陈茂海握住王主任的手不停地感谢:“你们培养的好书记,不仅把通往大峪村道路拓宽了,还特意给村里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买来拐杖,以后用上这么轻巧的拐杖走在宽敞的路上,心里高兴啊!”
据了解,罗圈峪村离西河镇政府驻地21.5公里,海拔710米,素有“淄川屋脊”之称,是省级贫困村。现有村民120户216人,其中贫困户32户60人。村内多山、少地、水资源匮乏,资源条件有限,经济基础薄弱。
“我原来在市人防办从事人防工程管理,对农村工作不大了解。当时觉得罗圈峪村离张店不远,可还是没想到生活条件这么艰苦。”回想起刚驻村时的场景,“第一书记”高琨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高琨还是很快融入了新角色。驻村第二天,他就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首先要精准识别,就是要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把每户的情况摸清摸透,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帮扶。”高琨说。为了尽快与村民打成一片,走访时高琨特意在一些细节上动了心思:换上了和村民穿着相近的衣服,学习村民的说话做事风格……渐渐地,主动来找谈心的多了,村情民意也越来越熟悉了。
罗圈峪村是个留守村,多是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通村只有1条乡村水泥路,到经济较发达地区龙泉镇需要绕行20公里,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与村两委、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多次交流,逐渐了解到开拓新路的必要性。
为此,高琨多次到区相关部门“化缘”,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在村两委的努力争取下,村里落实项目资金45万元。修路时,资金不够,我找到‘东家\’市人防办寻求帮助;路基拓宽硬化,我协调村民拆墙、让地、砍树,化解矛盾……”高琨说,工作要从细节做起,从实事做起,化解了困难,也和群众用真心真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目前,路基已铺设完毕,新修道路总长3.96公里,开通此路将是西河镇张庄片区历史上第一条通往龙泉镇的混凝土公路,彻底解决群众到龙泉镇要绕道的问题,极大方便苗峪村、梨峪口村、田庄村、张庄等周边村庄群众……”谈及罗圈峪村到大峪村道路拓宽工程,作为工程亲历者、建设者,也是推动者,高琨难掩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道路宽了,村庄变了,群众笑了,这让高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高琨深知,面对村里的众多贫困户,输血式的帮扶,并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必须帮他们找到一条致富路!
经过反复调研,高琨计划带领大家办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利用当地优质有机绿色小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主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加盟,实现家门口就业、发展、脱贫。
“借助当地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和有机绿色农作物优势,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知晓罗圈峪,欢迎来‘淄川屋脊\’旅游,品尝购买高品质农产品。”高琨告诉记者,目前,在市人防办主要领导牵头和协调下,与张店一家医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其提供优质有机绿色小米。
“真情为民,倾心奉献,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定会让罗圈峪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回想着进驻罗圈峪村初衷,高琨充满深情地说。(晚报记者孟书祥)
新闻推荐
8月27日下午,作为第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由山东狮王陶瓷有限公司等承办的“观趋势·谋未来”淄博建陶发展论坛完美落幕,国家住建部办公厅原主任、国家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