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一大团紫泥做成扁圆形的身子,搓几个泥巴条做成卡通手指,压两块泥片做领结,再捏两只小巧的耳朵……一只小熊猫的造型呼之欲出,再经过竹片的打磨和小刀的雕刻,顿时活灵活现起来,引得周围观赏的人群尤其是孩子们一阵惊呼。来自瑞典的陶艺家用生硬的中国话向围观的人们打招呼:“熊猫,可爱。”
9月5日,第11届中国(淄博)国际木火节在淄川区昆仑陶瓷小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开幕。记者在老窑棚看到,来自韩国、美国、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刚果共和国等12个国家的45名国际陶艺大师及内蒙古、江苏、上海等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们正在手工制作陶艺作品,国内外陶艺家各显神通,现场制作陶艺作品。刚刚开学的1954陶瓷学院的新生们也加入了制作的队伍,有的打下手,有的手把手跟着做,一时间,整个老窑棚里热闹非凡。
这些或抽象、或神似、或生动的造型,在不同肤色的艺术家手里翻转、成型,最后化腐朽为神奇,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从小生活在原淄博瓷厂的陶艺大师张彩霞女士,擅长彩绘、高温窑变花釉的艺术创作,诗情画意中透着唯美高雅。工作台上,只见她在一只已拉坯成型的花口瓶上,正细心地用小刀刻划灵动的柳条,边刻边向身旁的学生传授技巧。她对记者说:“正创作的陶艺作品取名《春晓》,用柔美的柳条表达春的气息。”
国际木火节的举办重现了人们儿时的回忆,这是艺术的回归。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创新元素的碰撞,有的突出面,有的突出点,呈现出来的作品大为不同。韩国金容文大师创作的《自然》,土耳其穆特鲁·巴斯卡亚创作的《希望》,美国布雷德·伊万泰勒创作的《切割》,不同风格的作品,均带着本土文化的印记。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雅各·莫伊特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中国交流学习,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次,他在木火节上向其他陶艺家请教了陶碗的制作技艺。雅各·莫伊特既是陶艺家,又是摄影师和制片人,多重身份让他在通过粘土展现艺术世界时,更多地注重探索抽象的创意。由他创作的作品《混乱的和平》构思奇特、色彩搭配大胆跳跃,看似随意喷洒,却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今年的木火节搭建了仿宋代传统方窑,制作完成后,大师们的作品将一并进入古老的窑炉,使用木柴烧制,再现原始的陶瓷烧制技艺。而淄博陶瓷烧制技艺,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和平的艺术”是这届木火节的主题。艺术无国界,国际木火节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交流,对于提高淄博陶瓷的国际地位,擦亮“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这张名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昨日,第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淄博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主展馆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被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陶瓷琉璃艺术品所吸引,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本报记者皇甫晓文刘炳友...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