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世文和他的健康粉条1981年出生的贾世文创立企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健康的食品走入更多百姓的家中。他始终坚持,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工作中讲原则
贾世文1981年出生,是地地道道的淄川双杨镇东河村人,家里开着粉条作坊。在贾世文的记忆力,小时候每逢学校放假或者周日,他都会在家里的粉条作坊帮忙,也耳濡目染学会了怎样做粉条。
1999年,贾世文从淄博十中高中毕业后没再上学,在家里帮忙,然后出去打工。半年以后,贾世文回家跟着一名亲戚学习翻斗车技术,几个月后,自己花一万三千块钱买了辆旧的翻斗车,开始跟着工程队外出参加工程。包括308、309国道连接路段,西十路桥洞以及2000年世纪花园的建设工地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那段时间,对我的成长特别有帮助。”
贾世文回忆说,那段时间的经历铭心刻骨。“首先就是练技术。那时候干工程要特别累,有的时候为了赶工期,往往一开就要开一整天。”由于车是旧车,路面更是需要整修才会让他们去,艰苦的环境不但考验他的驾驶技术,更考验修车技术。这段时间,贾世文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驾驶知识和机械原理、汽车电路。“我学得慢,但我肯沉下心学。结果到了后来,有些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开车技术都被我超过去了。”
另一个让贾世文学到的,就是讲原则。工程中计工资有时按天,有时按车次,免不得有些人会在别的方面起些心思,比如拖拖工期,或者抢拉活之类的。但贾世文从不这样做。他觉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规矩,讲原则。“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家人朋友相助创业
贾世文考虑过,自己家里的粉条作坊工艺老,地方小,产量也低,生产的品种也很单调,只有一种。在他看来,粉条市场当时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于是2005年,在家里的支持下,贾世文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淄博锦阳食品厂,生产红薯粉条。
“没有家里和朋友们的帮忙,厂子不会这么顺利建起来。”贾世文说,虽然厂子一开始规模不大,占地只有五亩,盖了九间房,200多平方米,每天的产量也不到3吨,但基建和设备安装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工程大部分都是我和朋友们做起来的,在这件事情上,我特别感动,特别感谢我的朋友。”
贾世文说,有些朋友是上12小时班休24小时,他们就下了班就来厂里帮忙。有个朋友暂时没有工作,干脆就一直靠在厂子工地上,天天盯着。晒场的柱子一根一百多斤,找外面的人建设,通常两个人才能抬起来。贾世文的朋友们来了以后,二话不说,一人一根搬起来就走。“下午所有人都累得爬不起来了。”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三个月以后,新厂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完工,投入生产。
诚信做健康食品
企业一开始也有一个摸索尝试过程。2005年10月刚投产时,产品质量不过关,和面有时候稀薄了,温度有时高低不均,冷冻也没掌握好时间。为了尽快克服种种困难,贾世文不但去潍坊的厂家拜师学艺,更自己靠在厂子里,天天研究机器。那段时间,贾世文晚上九点前从没吃过饭。终于在投产一段时间后,产品质量稳定下来。贾世文还利用科技创新,用冷库冷冻取代老工艺中的硫磺熏,使粉条更加健康。“那几年市场也好,产品基本上不愁销路。”
看准了市场,再加上健康的生产工艺,锦阳粉条很快在山东打开了局面。贾世文再接再厉,上了酸辣粉、手工粉等多个种类,更冲出了山东,在上海、深圳设立了代理经销商。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占地30多亩,厂房建筑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企业现有员工40多名,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800万斤。贾世文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时刻不能忘记创新。创新的范围既有技术的革新,又是一个很广义的事。上新品种、新包装、新的思路、新的模式,都是在创新。
而同时,贾世文更坚持诚信原则,做最安全健康的食品。他说,自己企业的宗旨就是提供品质服务,传播健康理念,把健康食品送到每个百姓的餐桌上,是他的心愿。“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晚报记者孔晓文)
新闻推荐
观看成品醋...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