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承新
我的爷爷国公讳树棠,字荫卿。号召亭,又号师竹公。清同治岁次(即1864年)生于原淄川县萌水乡东衣村。卒于1947年古历十月初四日,既不是名门,也不是望族。然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在做人育人治家方面有惊人语,并身体力行,在博山、淄川、周村方圆百里有名望。许多70多岁左右的人至今仍念叨他、颂扬他,开口闭口都以“国老先生”“国秀才”称之。
爷爷自幼勤于耕读。在20岁左右时考取秀才。我记事时,记得家中有一大书箱书,记住名的有《古文观止》、《千家诗》。还发现一张竖写的信纸,正上方印有孙中山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字样。他是不是同盟会员不得而知。那些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都烧毁了。据说被大哥国承会偷藏起来的只有一本《黄历》、一本《农村杂字》。
说到他的考取秀才(增生)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说我家祖辈很穷,赶考时无新衣可穿,就借用富裕人家大褂一件。唯恐给人家玷污了,进村时穿在身上,出村时脱下搭在肘间。进的考场又挂念家中贫困,曾将试卷卖与他人。后来因为父母亡故,连续6年不得进考场,一来而去只中了个秀才。(增生)
中秀才后,一生布衣教书为业。先后在博山的白塔镇国家庄,淄川区黄家铺镇井家河、周村区的南营和本村教书,桃李遍于四方,至今仍被人尊重。更重要的是他有做人、育人、治家的理念。
轻财重义,拾金不昧。大约在民国18年,一大早上大哥国承会与爷爷早起去淄川赶集。刚出村不远,在庄南捡到裢褡一个,内装现大洋一宗,当时可治田产百余亩。拾到款后,他分文未取,而是到处张贴告示,让失主认领。3年后仍未找到失主,决计把这部分款在连接西衣村与萌水、北衣村与萌水的三里河上修红石桥两座。西边的一座叫西三里河桥,东边的一座叫东三里河桥。桥基桥面皆有红石镶扣而成。从此两桥飞架南北,解除了路人之苦。小时候,我们常在桥上赛跑,桥下捉鱼虾,至今仍记得桥的模样,可当时不知是爷爷捐款组织修的。为纪念修桥和其他募捐人,还在桥头立碑6座,直到1956年拓宽公路时,才将6块碑拔掉。修完桥后,尚有余款,爷爷又继续募捐,在淄川望娘沟村修白沙石桥两孔,路两段约300米。修完桥后,剩下的钱捐了淄川道院。对拾到的款,她老人家是这样处理,对人家的馈赠,他也不为所动。当年84岁的十叔国鸿义对我说:“俺大爷在淄川井家河沈文明家教书,有名望。沈家当时是淄川6大富户之一,为了不让大爷告老还乡,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国家置买100亩地,国家作文书,沈家出钱。二是多咱老人咬不动豆腐了,才让撤馆回家。”这两项老人都未应允。“文化大革命”时,阖祖感慨涕零,当时要是要了这100亩地,姓国的家族可就完了。爷爷的榜样,后人虽未完全做到,但时至今日已经四代,还未发现大的逾规之事,爷爷的榜样在后人心中如同一面墙不敢逾越。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爷爷在大的钱财方面能信守“易财不发家,发家后患大”不为钱财所动,在与人交易时,也不与人争斤吵两。上淄川买东西,从不讲价。每次都是拿出钱来让人家收。家人不解,他说:“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意思是说,肩挑贸易大都是穷人,挣几个血汗钱不容易,咱咋能忍心去与其争长论短呢。“勿占便宜”四个字,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也道出了他一生受人尊敬的症结。
就说捡粪吧,他只捡路边的,不捡地里的。他说捡粪就是为了上地,粪已在地里了还捡他干啥?捡麦穗也是等人家捡过去了,他才去捡。说老天爷下雨打粮食不容易,不能瞎了。连苍蝇头大小的麦穗都不放过,一直捡到麦地里出来豆子,才歇工。据说一季能捡百十斤。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德行善是老人一生的追求和最终目标。告老还乡后,他说,我老了,没能力了。但是“捡碍道之荆臻,除当途之瓦石”还能办得到。于是,他看到路边有石头,不是用脚驱到一边,就是用粪筐背到沟里。有时还用身上的大褂子前襟篼石头。早上人们早起赶集,下地,一看路边石头没了,都不由自主地说:“国老先生走过去了。”说到行好,不占便宜,十叔国鸿义说,俺大爷在门楣上写着两个字“一善”,意思是一生光做善事,不做坏事。
爱生如子,不惩戒学生。众所周知,私塾是用戒尺严责学生的,但我爷爷不这样。据市文联主任沈琪父亲讲,国老师教书从不用戒尺打人,发现学生调皮,只用拳头轻轻捶肩,告诉不要误了学习。炉上烧水,从不让学生提壶,一是壶嘴朝上,怕烫着学生,烫死蚂蚁。由于他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爱戴,1947年去世发丧时,天下明冻冻,都是学生来抬棺。其情感人。
“学吃亏,学认错,学会读书”是老人治家的格言。老人一生不仅以教书为业,还以治家著称。他在读书上不仅有《读史萃言》问世,还有《师竹公家训》流传,教育后人。(原著散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能吃亏、则不贪。能认错,则不骄。会读书,则明理而修德。这三学我们后人虽未全部做到,然都好读书。我伯父国炳章曾考上洪宪时期的”讲武堂”,回家时穿黄马褂。父亲国煜章学业未成,然能做诗吟对,给我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识字,学习好了,真能治事”的遗训。我们兄弟三人虽功不成,名不就,但都喜欢舞文弄墨。四代平平,未出读书人。但五代上出了个女本科生,外亲中出了个女研究生,现在山东理工大学任职。总起来看都与老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关。我那个村至今也都崇尚文化,行善积德。
热爱环境,崇尚自然。我爷爷那个时代还没有环保一说,然有敬天敬地敬父母之意识。据市文联主任沈琪父亲讲老先生举手投足,仪表堂堂,温文尔雅。他记忆最深的是大小便,早不朝东,午不朝南,下午不朝西,晚不朝北。白天是太阳,晚上是北斗,虔敬之心可见一斑。
侠肝义胆,拯人于危难。清末民初淄川有一大名医郭子久。杨寨镇牛家庄人,也是乡绅。一年被土匪绑票。家人慕其名,请我爷爷出面保人,并担保三千大洋,后土匪见贴放人。为感其恩,二人义结金兰。其子郭玉符建国后一直是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两家后人到目前国、郭不分,四世友好。还有一次博山国家庄因续族谱有争议,要对薄公堂,我爷爷出面化干戈为玉帛。邻村有事来请,不坐轿,不乘车,都是以步代车。
注意修德,宜注意修身。据家人说,他一生不喝茶,不抽烟,饭定量。每天喝三碗开水,不喝稀饭粘粥。每日喝两次酒,每次两三钱盅,五天能喝半斤高粱烧,从不间断。吃饭,常常以咸菜、韭花下饭。吃菜时,吃豆腐、鸡蛋、鱼,不吃猪肉、鸡肉。直到85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不吐痰。临去世时,只是闭着眼,母亲问他:“爹,你咋不睁开眼?”他答:“闭目养神。”静眠而逝。
我的爷爷树棠公离开人世已68年了,然家乡的人,仍在念叨他,敬重他的为人。2002年经巨书大师孙鑫提议,萌水镇党委副书记杨继玉,向当时的镇长张亮,党委书记徐珂回报,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萌山以镇政府名义立碑弘扬国树棠老先生的忠孝礼义清廉读书育人治家,谦虚谨慎乐善好施的风格。并与2002年6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镇、村、亲友献了花篮。当时的市委副书记王行宏题写了“博学为师,德高为范”八个字作为褒奖。当时的国务院侨办人事秘书行政司司长,现副主任任启亮发来了“杨德宏艺,情理迸发”的贺词。2012年原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又题写“国树棠先生功德碑”和“博学为师,德高为范”和原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王行宏撰写的“剪碍道之荆榛积德之中存道义、除当途之瓦石行善以外有乾坤”“学吃亏学认错道尽人间之道、会读书明礼仪参透名中之名”“东衣村拾金不昧天理可鉴为人表、范阳河修桥济世义气堪钦薄云天”“井家河拒馈赠轻财重义称乡贤、牛家庄救人难侠肝义胆尊宗师”楹联又使树堂公的德义广泛流传,引起社会仁人志士的关注。
新闻推荐
青年汇:为青年打造靠谱的朋友圈 这个全新公益平台越来越受青年欢迎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