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城东村,是淄博市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是“穷乡僻壤”,与邻村相比差距很大。短短几十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源于一个人,他集胆略和智慧于一身,带领全村百姓锐意进取创新改革,他就是孙守年。
1989年11月26日,年仅24岁的孙守年,被推选为城东村党支部书记。这对年轻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副重担。摆在面前的现状和问题,多少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当时城东村600口人守着450亩耕地,大部分村民以种粮种菜为主。村里虽有两座瓦厂,却处于亏损状态。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元。
“如何让城东村所有人都富起来呢?”孙守年苦苦寻求着问题的答案。经过分析、比较,最后他得出结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于是他掷地有声的向全体村民承诺:“我一定要带领大家发展集体经济,让城东人实现集体致富。”
孙守年善于把握市场竞争态势的战略眼光,令人叹服。在孙守年带领下,上世纪90年代城东村几乎每年上一个企业,使集体企业发展为集建陶、板纸、纤瓷板、缸瓦、机械制造、化工、餐饮、金融投资为一体,拥有8家子公司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2003年,城东村集体企业完成改制,村民人人持股,成为企业的股东,把过去大锅饭式的集体改制成为产权更加明晰、利益更加直接的新型集体。新的管理体制,加快了村民集体致富的步伐。
孙守年践行了他带领村民集体致富的诺言,城东村民2006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2000元,是1999年的14倍。村里30%的家庭有了私家车,20%的家庭到张店市区购买了第二处住房。
而孙守年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1995年,城东村的集体经济已逐渐壮大,孙守年认为村庄改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提出了建设新城东的意见。
为了搞好设计,孙守年带着有关人员实地考察了省内外规划较好的村庄,并参考了国外一些别墅区的规划格局,确定了30年超前、50年不落后的规划原则。新村建设从1996年3月破土动工,建起了360、270、170平方米三种标准的住宅楼,全村204户村民全部按自己的意愿搬进了水、电、暖、网络、电视、煤气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别墅楼,人均居住面积达65平方米。
城东村的村民,不仅拥有优雅的居住环境,而且享受着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免费享受物业管理、免收水费、供暖费补助70%……这些关于民生的琐事,在孙守年看来都是责无旁贷的大事。城东村村民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孙守年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他说:“到2020年,我们要让村民的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为了这个承诺,孙守年将继续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晚报记者沙红翠实习生徐豆豆)
作为年轻记者,第一次接触孙守年,还是2006年,那一年淄博晚报组织援建西藏昂仁县希望小学,孙守年带头捐款。后来,淄博晚报组织的多次公益活动中,孙守年三个字都在爱心名单之列。
接触多了才知道孙守年不仅是一名有爱心的企业家,更是一名成功的农村发展带头人。掀开城东村的历史,近30年来,城东村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村民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一个有胆略有思路的带头人的智慧抉择,那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全村共同致富!”
口号不是瞎吆喝,24岁的孙守年大刀阔斧搞改革,锐意进取谋发展,他没让大家失望,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回了全村的幸福安康,他的诺言也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改革中成为现实。相信,城东村的未来会更加辉煌,因为孙守年的梦想如初:让城东人实现集体致富!(晚报记者沙红翠)
新闻推荐
参观淄博市消防支队 小记者赵心蒙(张店区莲池学校四年级三班)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