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李妍通讯员王慧)“喂,朱先生,我就要到淄博了,我们下午见……”昨日上午,市民朱先生接到一位“朋友”电话,原本正为接待朋友而准备的他,却没想到掉入了“陷阱”。半小时内,“朋友”的两个电话骗走了朱先生3000元。
朱先生平时有收藏彩票的爱好,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位来自深圳的吴先生,通过网络,两人交易过彩票。
“喂,朱先生吗?你现在在哪里?”18日下午,朱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头雾水的他反问道:“你是谁?”电话里的声音让朱先生感到似曾相识,好像是深圳的吴先生,聊了几句后,朱先生打消了疑虑,以为这是吴先生的新号码。对方说,自己外出路过淄博,想去看望朱先生,远方的朋友突然来访,让朱先生十分高兴。“我们一直聊的挺投机,本以为能见个面,我当时很高兴。”朱先生说。
昨日上午,吴先生电话通知朱先生,自己已经上车,大概下午1点左右能到淄博。半个小时后,这个号码再次联系朱先生。“我已经在高速上了,有点事想请你帮忙。”对方说,自己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急需用钱,但自己在路上无法转账,想请朱先生帮忙转账3000元。挂掉电话,朱先生没多想便拿着银行卡来到了附近的ATM机。
给对方指定的账户转了3000元之后,没想到钱刚到,朱先生的电话再次响起,对方又提出了汇款请求。“我当时就觉得不太靠谱,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朱先生回想整个过程,这才恍然大悟,根本没有什么“朋友来访”,自己是掉入了骗子的陷阱。
采访中,民警告诉记者,此类骗局多数是市民或他们的朋友的个人隐私被泄露了。“网络聊天,网购等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而且犯罪嫌疑人一般仅用手机作案,让对方来猜自己是谁,当事人警惕性不高,就很有可能被骗。”民警说。
警方提醒,面对要钱、借钱的来电来函,最好能当面将钱交给对方,若不能,最好经过多方核实后,再将钱汇出,切忌匆忙。尤其要留意熟人手机号突然变更、银行卡号并非本人的情况。
新闻推荐
新环保法即将实施,市环保局通过本报致全市企业家朋友一封信 企业家要学法守法挣良心钱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