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凯
王新凯,网名绿色八一,市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十多年,现供职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喜欢文学及思想政治工作。散文、诗歌多见于《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莱芜鲁中晨刊》及《未央文学》、《东方散文》、《时代文学》杂志等。
初冬时节,在市青年作家协会第三届鲁中笔会举办之际,同来自各地的作家诗人,一道去桓台新城拜谒了远近闻名的“忠勤祠”。
新城王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在明清两朝的三百年间,王家科甲蝉联,名臣满门,诗家辈出,先后出过30名进士,69名举人,113名贡生。王家在朝为官者众多,被誉为“王半朝”。王家人为官,忠心耿耿,勤勉尽责,皇帝御笔赏赐“忠勤可悯”,这大抵就是“忠勤祠”的历史由来。
王渔洋是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在康熙一朝仕宦四十五年,官职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属于康熙皇帝的近臣。他在诗文方面也造诣颇深,是清初杰出的诗坛领袖,被推崇为“一代诗宗”。这次在“忠勤祠”,看到新近整理出版的王渔洋手迹家传箴言《手镜》,令人对其家族传承有了深入了解,似乎触摸到了王渔洋的思想内核,尽管时空跨越实在久远,但其深邃意义确实不凡。
翻看《手镜》序言,得知这是王渔洋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十二日为其小儿所书家训。小儿王启汸本为一介书生,年纪轻轻被委任为河北唐山县令。父亲深知为官责任和官场险恶,对小儿委实放心不下,仓促间亲书肺腑之言,集结成册名曰《手镜》,意为以此为儿伴手之镜,要像天天照镜子一样,日日对照,依嘱理事。
《手镜》手迹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短短不过50条,也就3000余字。驻足阅览,细细品味,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以小喻大,以事说理,条条句句无不体现着王渔洋一生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官之道、审刑之度,全都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切身感悟。他在开篇写道:“公子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意思是说官宦子弟做官,一定要加倍谨慎检点,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要这样。稍有任性,便会被说是以门第傲人。他还特别对“清、慎、勤”做出详释:“无夜晚收受枉法钱财,叫做‘清\’;事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粗心,叫做‘慎\’;夜晚思考,早起劳作,事事不沿袭怠玩,叫做‘勤\’”。意在嘱儿恪守王家为官准则,走“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正路。
由此想来,王氏家族枝繁叶茂兴盛三百余年,在朝为官众多不曾出现一个贪官污吏,翻盖宅邸银两不足整整被拖了六载,宦海沉浮官箴口碑却能代代传诵……这其中也许有着许许多多原因,但其家教家风无疑是最根本、最起作用的遗传基因。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一古训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是也有这样功用和意味吗?如若能够对照《手镜》内容,去感受一下王渔洋的家教家风,恐怕会使每个人心生敬畏、心有所触的。
编者的话:《家教家风决定人生》一文,作者通过对王渔洋《手镜》的诠释和解读,结合当今社会来感受王渔洋的家教家风,具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