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刘琳通讯员李淑娟彭延群)相信对许多智能手机用户而言,微信已成为时下最流行、使用最频繁的社交软件。你是否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过“丢孩子”、“小心新型诈骗”之类的求扩散帖呢?记者昨日获悉,张店的小牛反映他的手机莫名接到全国各地的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围绕的话题就是关心他的孩子找到了么,这让还是单身的小牛哭笑不得。
接到上百来电
单身小伙“被丢孩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九月底至国庆节结束,淄博的小牛连续接到很多关心其孩子的电话,让单身的小牛哭笑不得。原来,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丢孩子”的信息。“急转!求扩散!动动手指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的题目,再加上信息的内容从孩子样貌到家长信息、从孩子走失过程到悬赏奖金,一应俱全,关键里面的电话号码就是小牛已经使用了近三年的手机号。
从今年九月底到国庆节结束,小牛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大约有几百个“关心”电话。实在不堪其扰的小牛决定从晚上九点开始关闭手机,这一举动虽然让做销售工作的他损失不小,但是比起深夜还会收到“同命相怜人”的安慰电话、短信,起码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警惕微信圈的
谣言散播
记者从张店公安分局刘警官处证实,警方并没有接到这条微信信息里所描述的失踪孩子的报警。警方提醒市民,遇到此类帮助扩散的求助信息,要进行初步核实,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更不要盲目拨打信息里提供的联系电话。
据悉,2014年第2季度,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为4.38亿。这一庞大用户群之间的信息互通量更是惊人,各类“校园门口骗走孩子割器官”、“电影院座位藏艾滋针头”、“利用迷幻药水骗取银行密码”等信息,最终都被各地警方证实为网络谣言。
民警提醒,当我们进行善意转发时,可以利用事件发生地与电话归属地是否吻合、网络搜索信息关键词等方法,对信息的真伪度进行简单的初步判断。据我国法律法规方面规定,如果微信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造谣者就得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损失赔偿的责任;如果在主观意识上就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