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后记
当诸君见到此版,中国(淄博)第四届书画艺术品博览月之名家风采·齐辛民系列报道,便要告一段落了。
从一开始接受任务,做好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各个环节的全程策划跟踪采访,时至今天,四十天的时光倏忽而逝。采访近30位人物,编撰愈9万文字,汇成23个专版,这些,都是在这四十天内,我为诸君的诚意呈现。
四十天的时光,放之于时光的长河中如电光一抹,虽然短暂,但却因为滋生出人生的质感,与灵魂的印记,虽一瞬而铭记。
四十天的时光,于我而言,既是一种焦灼,亦是一种锤炼,还是一份机缘。
焦灼,盖因我的本职工作是夜间编辑,这决定了此次任务的所有工作,我只能在喧嚣的白日进行。故而,白天如何调整好夜间值班的疲惫,如何跟采访对象进行对接,如何列采访提纲,如何撰写稿件,如何对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策划……这些可知和未知的因素,都摆在我的面前,需要一一克服。焦灼,如影随形。
锤炼,则是参与此次报道,又激发唤起了我往昔对写作的热情。自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看的稿子多了,写的文章却少了。即便有一时的灵感,或几许的冲动,也终因无恒而溃退。此次报道,我不断地敦促自己在高压状态下,调整自己,唤醒自己,喷发自己。虽然不尽完美,虽然缺憾甚多,但至少,我的热情复燃,我的状态回归。原来,我对写作还是这么情钟。
说到机缘,相信很多人都会投以艳羡的目光。齐老作为自淄博走出的闻名全国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年近八旬,却再攀高峰,以高蹈超迈之艺术成就引人瞩目。正是在他这样的状态下,在人们纷纷给予仰视仿若只可远观的状况下,我却零距离走近了他,感受他徜徉艺海60余载的斐然成就与大家风骨,可谓幸甚至哉。莫不是一个大大的机缘?
在许多评价齐老的文章中,“讷言敏行”是对他的一致共识。诚如齐老所言,说的多了,便做的少了。还是少说话,脚踏实地多做事。但通过记者与他的几次对话,却发现他也有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一面,不管是谈艺术还是话人生,皆睿智风趣,且直指事物本质,真知灼见让人感佩。
再有,好动脑,勤琢磨,是齐老留给记者的另一印象。他告诉记者,但凡感兴趣的东西,他总想着刨根问底弄个明白。生活中如是,艺术中更如是。于是,他的画便有了深厚的人文学养,便有了哲思性的意义,便有了不可复制的新貌。从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齐家样”。
还有,便是齐老的阳光心态。年近八旬之人,身上不具丝毫暮气,而是阳光明媚,天真灿漫如孩童。这实则是一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实再现。报道期间,一天,记者意外地接到齐老的老朋友汪焕荣老人的电话,他为记者讲起了一些齐老鲜为人知的往事,概括来说,就是这个人有水平,心善良,画得好,值得宣传,值得学习,值得骄傲。
是的。齐老一直是我们的骄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然还是。如果将他比喻成一颗星辰,那么在中国美术史的天空中,他也将灿烂夺目,与那些先贤大师们同辉共耀。这,也是此次报道活动的初衷所在。
时间会沙弥一切,时间会记录一切,时间会打败一切。之于齐老,时间,更会证明一切!
晚报记者李光桢
新闻推荐
淄博市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10月24日至26日举行 大讲堂即日招募学员和义工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