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淄博四中校门
在淄博四中的诗歌节上,教师集体合诵《春日絮语》,抒发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寻
青年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走向成熟
在“教学新秀”比赛总结会上,学校领导勉励青年教师
海军招飞办赠予学校“辽宁”号航母模型今年高考以714分的骄人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孙洪一,2013年曾以连拿全国三项大奖——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全国化学奥赛三等奖而“轰动一时”,并且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笔试中获得全省第一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靠个人的勤奋和执着铸就了成功,而他最想说的,那就是感谢。手捧令人艳羡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深情地慨叹自己在淄博四中的求学经历:“感谢三年来两位班主任孙振宇老师和陈晓玮老师的贴心关怀和鼓励,帮我为高中三年做出人生规划;感谢各位任课老师的悉心培养和指导;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锻炼成长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
刻骨的回忆,真实的感动,这是像孙洪一一样万千四中学子的共同心声。无论他们在任何工作岗位,无论他们取得的成就有多么显耀,他们自豪自己是一名淄博四中的学生,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心向着母校,特别是感恩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师生之情跨越时空,历久而弥诚。每年淄博四中都会迎来各界校友重返母校,那些校友真挚情感的流露,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也为之动情。他们的成就与赞美,是对淄博四中教育集体的最高褒奖。
资深教师篇
关键词:精神标杆师德高地
校长刘绍华说:“淄博四中有一笔很珍贵的财富,让学校深受其益;他们几近退休年龄,却仍在教学一线;他们痴心教研,仍不忘带头实践;他们师名天下,却谦逊过人,和年轻教师“同课异构”,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是淄博四中风景线中的参天大树,成为淄博四中最高的精神标杆。他们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老教师,教龄都在30年以上,他们让人敬重,更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和厚度。”
音乐教研组组长刘伟,1983年从教。在陌生人眼中,她优雅温和;在同事眼中,她却是个“铁娘子”。她和同事们带出了一批批唱响国内外舞台的优秀学生。均以男高音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夏侯金旭、徐洋,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中喜获金奖的翟琪等乐坛新秀,就是音乐组老师们精心培育出的艺术英才。
已有30多年教龄的她,仍然奔波于课内课外、台上台下。“总导演”“设计师”,被师生们赋予的一顶顶光环,让她停不下自己的脚步。校园文化节,“春天送你一首诗”等大型校园文艺活动,都由她亲自坐镇。
近年来学校新进的高层次学历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让四中迈入“全省艺术教育示范校”的行列。在学校,专业能力突出不是合格艺术教师的唯一标准,各种综合文化艺术活动的筹划和组织考验着这些年轻人。刘伟说,当年她来到四中时,老教师很快就退休了,就只剩下她自己一个音乐老师。不得已,器乐、舞蹈、声乐什么都要教,不会的就要学习。所以,现在音乐教学各个门类都有所掌握。而现在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很强,对综合教学管理不够熟悉,文艺活动的组织经验还有欠缺。
作为教研组长,她深感自己有责任带出音乐组这个团队。她仿佛还像当初那个刚刚拿起教鞭的大姑娘一样,没有退居人后、坐享清闲。在她带领下,音乐组的青年教师已经褪去了昔日的青涩,在每年的“淄博市百灵艺术节”中都能带领学生为学校拿回多项第一名。
张兆刚,英语教研组组长,耕耘教坛三十余载。谈起这些年的执教感悟,他最大的心得就是两个字——坚持。“因为热爱这个职业,所以乐在其中。”
张兆刚老师身形清瘦,举手投足间总给人一种仙风道骨、深藏不露的感觉。的确,三十多年的钻研、三十多年的积累,让他早已有着足够的自信将所有光芒尽收其里,绝不轻易彰显。青年教师谈起张兆刚的课堂,可谓是敬佩有加:“张老师讲课特别的精练,寥寥几句就把问题点得透透的,学生们都特别爱听他的课。”
谈起自己的教学经验,张兆刚用四个字来概括——“才德服人”。“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课讲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触动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由衷地敬佩你、信服你。”执教多年,张兆刚一直坚持着“才德服人”的理念,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敬重。“我以前有个学生特别地叛逆,从小被家人溺爱,目中无人。刚开始他到我班里的时候,对我根本就不服气。但是听我上了几节课后,打心里觉得我肚子里是有墨水的,从此他慢慢地认可我、接受我,他也一点一点地改变了,一直到现在我们俩的关系都很好。”
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教学热情,不遗余力的投身于教学工作,张兆刚说:“我的父亲也曾是中学校长,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喜爱。”就像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感染一样,张兆刚对三尺讲台的热情同样深深地镌刻在同学们的记忆里,成为一种影响他们终生的职业信仰。在他任班主任的某个班,就有9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四中执教。杏坛之上师生携手,成为校园中的一段佳话。
在母校的臂弯里,新生力量怀着对教育的崇敬,续写着更加动人的育人故事,让爱的教育不断的延伸升华。
骨干教师篇
关键词:拔节生长中流砥柱
在淄博四中2013年师生推荐的“年度词语”里,“拔节”“激发”“绽放”“成长”等一系列关键词,聚结着四中人对学校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深入思考,清晰地勾勒出近年学校发展的概貌,画龙点睛般凸显出教育灵魂的光亮。通过这些词语,淄博四中的领导者和骨干教师不经意地道出了优秀者成为优秀的理由。
校长刘绍华在年度词语里用了“拔节”一词。他说,四中的发展好像葱郁的翠竹沐浴春雨,拔节生长。四中老师的工作、生活节节拔高,四中学子的生命成长节节拔高;青年教师借助“整体课堂”和“1751”工程两个平台迅速成长,在市区教学能手比赛中脱颖而出;“高效课堂”打造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年年有大幅提升;在“优质特色高中”建设中,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成果连连;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出现新的突破。素质教育实施水准拔节式的上升,为提高学生面向未来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淄博四中年级主任、物理教师闫秀梅推荐的年度词语是“激发”。她在感悟中写到:“仿佛春天的阳光晒暖了泥土,内心就好像有种子在萌发,激发我追寻教育的本真。是啊!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把生命中最宝贵、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交给了学校和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生命,还教育以本真。课堂上‘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学生每一个尝试的动作,每一个激动的表情,每一个会心的微笑,让人体味着其中无穷的教育之美。学生出色的表现,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温暖,分享着他们收获的幸福。”的确,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这一切,激发出内心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正确领悟教育的真谛,在心灵的交流与生命的对话中,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淄博四中团委副书记、历史教师牛余宁选择了“绽放”作为自己的年度词语。她引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师者,在传道授惑之余,应点化和润泽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让他们绽放生命的色彩。在淄博四中的校园中——整体课堂、小组合作、无声自习、各科奥赛,生命绽放着智慧之花;国旗下讲话、主题团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生命绽放着活力之花;机器人闯关、专利发明、旧物改造,生物制模,生命绽放着创新之花;歌剧《江姐》、梦想合唱、活力比拼、书法绘画,生命绽放着艺术之花。”
教科处副主任、语文教师李庆文用“成长”作为自己最深的感触。“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他说,“一路走来,收获了教育教研的累累硕果,但更大的收获是成长……以‘四维一体\’整体课堂研究及有效实施为载体,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本领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使教师成长的和学生的成长同构同生。同课异构的课例展示牵引年轻才俊“破茧成蝶”,教师论坛的精彩纷呈引导教师们思路优化提升,课堂研磨活动的交流切磋促使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省市课题多个立项引领教学实践步入纵深。”
在数学教师翟明春的心中,最合适的年度词语是“提升”。他说:提升,是一种自我追求,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教育的华彩乐段,更是人生圆梦的过程。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追求。有梦,才有了目标;有了设想,于是设立校本课程“奥数辅导”;困惑与努力相伴,拼搏与希望同生,于是有了多少个日夜的“磨难”与顿悟,更有了学校17名高三应届学生参加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决赛、1人获全国一等奖、7人获全国二等奖、位列淄博市第一名的成绩。提升的过程是丰沛的,提升的结果更铺满了华彩……
英语教师李祥国斟酌再三,把“良心”作为年度词语推荐给了全校师生。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前程似锦。学生如花,需要教师的精心栽培,细心呵护。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不是为了他人的赞誉,不是为了社会的褒奖,而是为了学生的花样年华,也为了自己的职业良心。看着学生们企盼的眼神,无邪的笑容,宛若阳光般灿烂。师心璀璨,为了这些新花以后的姹紫嫣红,潇洒一点,携一颗纯洁的良心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青蓝工程篇
关键词:师徒结对薪火传承
师徒结对、设立“伯乐奖”“教学新秀”等等一系列举措,将淄博四中教育精神薪火传承的火焰燃烧得更为热烈。资深老教师、骨干教师、教师新秀这三个梯度互相帮衬,像一座三脚架稳稳地支撑起淄博四中优异的教学质量。
化学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卢玲面对年轻教师的态度是不吝赐教,全力以赴。她说:“师徒结对,就是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去年12月,学校一位年轻教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希望卢玲去听一听她的试讲课,她立马答应。当时天气十分寒冷,且地上结了冰,卢玲骑着车子不小心滑倒了,躺在地上动弹不了。可是想着年轻人的课,她硬是咬着牙站起来,一瘸一拐骑上自行车去听课。后来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尾骨摔裂了。
像卢玲老师一样,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成为每一位资深老师的责任,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识。用一个生命去点燃另一个生命,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故事,在淄博四中,这样的故事在老师们之间更是感人至深。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师徒结对”仪式,老教师不但要与青年教师签订正式协议书,还要负责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指导、教育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全过程指导、教学研究指导和生活指导。而年轻教师则在结对老师的帮助下,先听课,后上课,每学期还要写一篇教育教学心得、论文或教学案例等,交指导教师批阅指导。这些举措推行几年来,青年教师顺利成长为区级、市级优秀骨干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迅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
从刚入校参加学校新秀课比赛紧张到不敢上台的青涩,到如今在省优质课评比中收放自如一举夺魁的霸气,青年教师吕丽丽已经一步一步成长为颇有名气的教学新星。在一片赞扬声中,她却觉得,自己能成长得这么快,与学校与同事对自己的悉心栽培密不可分。“我们组的老教师把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拿出来跟我分享,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让我在教学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语文组的刘杰也是青年教师中出色的代表。从层层选拔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再到刚刚结束的内蒙古教学交流之旅,回忆起自己在教学上成长的点点滴滴,刘杰最不能忘的就是成长道路上那一只只帮助自己站立起来的双手。有感人的爱,有严肃的指导,让刘杰倍感温暖。她说:“一代人的成长是需要更多人帮助的,我庆幸来到这所学校,我也要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借助于在教学评优活动担任评委的经历,刘杰经常给参加比赛的老师指导,告诉他们评委最关注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在她帮助下,近期,学校语文组又有三个老师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新老结对搭成的人梯,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向上的动力与途径,让淄博四中的肌体中始终奔涌着沸腾的新鲜血液,这个优秀的群体因此变得更为强健,一直用坚定的步伐在征途中跨步向前。
依靠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薪火相传、一辈又一辈育人者的心血积淀,淄博四中的校园中桃李芬芳了一季又一季,学子成才了一批又一批。正是师德高尚、教学出众、敢于创新、结构合理、前后相继的教师队伍,让淄博四中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境界崇高,影响深远,让淄博四中成为了让人仰羡的精神家园。
核心提示
始建于1929年的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历经85年的风雨洗礼,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深厚精神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名牌老校,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及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省教学示范校”“省艺术教育示范校”“省级文明单位”“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绿色学校”“省诗意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被省招生考试院、海军招飞工作办公室命名为首批“海军招收飞行学员优质生源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1751工程突出贡献奖”。今年教师节前夕,学校又被表彰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山有山的高度,海有海的深情。八十五载岁月,流转的是时光,积淀的是淄博四中博大的育人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淄博四中把“爱”与“理解”作为教师文化的主题,在耕耘中彰显着人文关怀,在传承中升华着教育境界,“立德、立身、立功、立言”“创新、合作、学习、智慧”,这些发自淄博四中每一位教师内心的铮铮之言,诠释着淄博四中构建大爱无疆的教师文化生态的生动意义。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