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朱玉琴老师从教21年,一直如绿叶般为学生们撑起一片片绿阴,庇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为名利只为心中的那份爱与坚持。
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是她的教学追求
1993年朱老师离开大学校门,怀揣的是化学教育专业的毕业证。但因学校专业设置需要,朱老师自1995年改行教珠算和点钞。“隔行如隔山”,为了教好学生,朱老师几次到珠算协会的老教师家里登门拜访,多次向其它兄弟学校的专业教师虚心求教,回校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练习方法。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晚上都进行定时练习,规定每个题目必须在一分钟内打完。朱老师坚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训练一定有效果。听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同事们都翘起了大拇指。尤其是点钞,单指单张、五指五张、扇面等各种点法,朱老师都掌握得极为娴熟。
时光如风,从闹钟的指针上拂过。在全区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师技能比赛中,朱老师以95分的好成绩取得了珠算单项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淄博市的技能比赛中也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珠算定级考试中没有一个不合格。
因工作需要,1997年朱老师又担任一门新专业课——财会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教好这门课,朱老师虚心向相关专业的老师请教。“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朱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做“长流水”。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她借来本科教材一点一点地钻研。在09级财会班面临考纲临时改动、其他专业课老师不敢接手的情况下,朱老师毅然接过这副重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和学生一起攻下了这门课,最后在学生的对口高考中,这门课学生都考得很好,满分150分,学生最高考到140分。
朱老师甘当基石。在化工和财会专业中来回轮转,不管是化工还是财会,朱老师都成了教学骨干。02级高职辅导时,朱老师曾经同时兼任化工和财会高职班四门专业课的辅导。2006年朱老师在淄博市财经类专业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2006年至2012年朱老师先后获得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区优秀教师、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朱老师注意写教育随笔,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自2006年建立博客以来,先后记录几百篇日志,储存了大量的教学心得,多篇论文曾先后在省市区各级刊物上发表。
春风化雨爱生如子,是她的真实写照
朱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慈母般的爱心,她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08级化工班学生刘静,有一次在医院打点滴,朱老师给她买了西瓜和面包;刘静因低血糖头晕,朱老师就给她买来冰糖。有时周末她不回家,朱老师就请她到家吃饭,在生活上给予她很大的帮助。为此,家长特意登门致谢,学生已经毕业三年了,每年家长都特意给朱老师捎来家乡的特产。
这么多年来,朱老师关心关爱的学生有很多,她在办公室常备体温计、创可贴和感冒药,以备学生急用。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了老师的“百宝箱”,感冒了,找老师量体温,找老师要药。
一天,有个学生找到朱老师,说:“老师,明天能不穿校服吗?”朱老师问学生怎么了,学生说校服裤撕烂了,没法穿。朱老师说没关系,她从裤里面贴了一小块布,小心缝。还好,缝好之后,还不算难看。朱老师为此还有点得意。
2011年9月4日,朱老师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学生——李聪慧。聪慧刚来,朱老师亲自帮她整理床铺,发现聪慧的褥子又薄又潮。朱老师就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老人马上去买了密密实实的棉布,给聪慧做了一床小褥子。冬天到了,朱老师又给聪慧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朱老师假期家访进一步了解了聪慧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当时她给聪慧带去了生活费,只是想补贴一下聪慧的生活。当了解到聪慧要住院治疗后,朱老师通过博客、QQ群,积极为聪慧争取爱心捐助。这一活动得到了老师、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当朱老师把同事和同学们的捐款交到家长手中的时候,家长感激万分。聪慧来到这个学校一共进行了三次化疗,朱老师每次都伸出援助之手。聪慧有一段时间感冒了,要服用中药,朱老师联系了中医门诊,帮聪慧把中药分包煎好。聪慧生在农村,对于微机知之甚少。当看到聪慧在作文中写到“没上过网”时,朱老师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聪慧上网。暑假,因为学习电算化,聪慧家没有微机,朱老师就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聪慧,让她带回家学习。聪慧入学时,学校减免了聪慧的所有费用,但是从第二学期开始,聪慧的书费不再减免,朱老师默默为聪慧垫付了五个学期的书费。因为聪慧的存在,同学们都不甘落后,紧紧围绕在班主任的周围,也让朱老师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温暖。
2008年汶川地震,朱老师跟随学校进行了捐款,她又和丈夫商量再拿出1000元,跟随班级捐款。朱老师做事不喜欢张扬,她把钱交给她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在班级后面郑重署名班主任。自此之后,团支部书记一直对班主任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懂得了什么叫奉献。
一个班主任的道德修养、人格作风、一言一行都会对所带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一颗爱心放飞希望,是她的潜在动力
作为高三班主任,朱老师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工作中扮演了“亲娘”的角色。
朱老师的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在校外别人问我在哪上学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说出“淄川职教中心”六个字。许多年后与别人谈起我的母校时,我也一定会很骄傲很大声地说出“淄川职教中心”和我们班主任的名字。
朱老师曾经在她的博客中写下一篇日志《您就是我们的妈妈》,记叙了她与学生之间真挚浓郁的师生情:
高考之前,我曾特别给学生强调了一项纪律,就是高考结束后,当天下午能回家的必须回家。可在临考前两天,学生们突然变卦,非要考试结束后在学校多住一晚上。一开始我没同意,主要是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可学生们“死缠烂打”,有的学生怕老师不同意,说话时急得眼泪都下来了。我怕影响学生高考,就默许了。也不知道学生要搞什么活动。
在高考完回来的路上,我试探着问学生,路上有没有下车的?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没有。我又说今天是母亲节,大家是不是该回家给妈妈过节啊?学生说,不,今天晚上我们要在学校住一晚上,我们说好的,您不能反悔。我觉得学生要毕业了,要和母校分别了,想再住一晚上。这也是人之常情,情理之中。
回到学校,有两个学生突然把我“看押”到办公室,恐怕我再回家,不让我出办公室门半步,直到上了晚自习后,学生才“押”着我到教室。我一走进教室,着实吃了一惊。所有同学都站在教室里,组成一个“心”形,讲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看押”我的学生让我坐下后,首先是孟芙蓉配乐诗朗诵“师恩难忘”。孟芙蓉的深情朗诵,配上教室白板上那一幅幅往事照片,瞬间我的泪下来了。三年了,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然后是学生合唱改编的歌曲,我的眼泪已无法控制,学生也泣不成声。唱完歌后,集体许愿吃蛋糕,我激动的心情才稍微平复了下来。在节目的最后,学生们还为我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祝福,他们齐声说,“您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母亲节快乐!”学生的这句话,让我再次流下了泪水。接过学生们献上的康乃馨,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
“您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母亲节快乐!”这句话普通平凡,但却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评价。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是荣誉称号,还是职称高低?这些都不是。一位好老师,必然在平凡的工作中倾注了无私的爱,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心灵上的港湾,情感上的依靠。朱老师就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心灵港湾,生命中的另一位“妈妈”。
作为人师,朱玉琴老师爱生如子,用细致入微的爱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教师,她爱岗敬业,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平凡的岗位。二十多年来,她把自己融入教育事业中,融入她所喜爱的孩子们中间,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付出全部精力,坚守三尺讲台,只为坚守心中那份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这就是朱玉琴老师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