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第十四届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的当天,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首届文博会也隆重拉开大幕,一时间,沉寂已久的原淄博瓷厂老厂区热闹了起来。市委书记周清利原定于一个小时的观园时间,没想到一转就是两个小时,独特的文化创意使破旧的厂区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周清利兴致勃勃地对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说:“淄川启动这个1954创意园很不错,文化创意是个朝阳产业,发展好这个创意园,不仅重新焕发老淄博瓷厂的影响力,也将带动更多的产业链向国内国际市场延伸。”
与市委书记有同样感触的,还有台湾顶尖设计师、顽石文创创办人程湘如女士,她对保存完好的老厂区赞不绝口:“这个已有60年陶瓷制造历史的园区,这些保存完好的旧厂房、破机器,虽然历经60年风雨沧桑的洗礼,却如欧洲没落的贵族般,骨子里透着独一无二的高贵姿态;那些浸染了时光的物件,带着厚重的文化印记,让人看了有种久违而亲切的味道。像这种原滋原味的老厂区在台湾已经找不到了,在这样的地方搞文化创意,将更有文化的底蕴和价值。”
一路走过来,只见由德国BHA标恒公司高标准设计的大师工作室已有许多中国陶瓷大师、省级陶瓷艺术大师落户,孙兆宝、马明、房宏、聂怀武……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工作室赫然在列。同天开馆的还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工作室,只见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大师正在集体创作,隔壁刚开业不久的领尚琉璃坊也是人气爆棚,短短几天,销售高涨。老厂区里也是人头攒动,老旧的厂房与新铺的道路相得益彰,在新与旧的对比中,老厂区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1954首届文博会主打“体验式”理念,30多位国家级、省级大师工作室全面开放,人们不仅可以零距离与这些大师亲密接触,还可以亲身体验手拉坯、擀瓷板、釉下青花、釉里红等陶瓷制作过程,亲历花瓶、西瓜、蝈蝈、石榴等琉璃作品如何演变成玲珑剔透的艺术品。更难得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区、大碾房、老镭礞机房全面开放,让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给沉睡的老厂房出主意、想办法、提创意、求设计,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文化创意的最终目的是变成价值,它绝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更不是一个花架子。在做1954创意园之前,我考察过至少30个失败的创意园,它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发展这个创意园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跟风随大流、摆花架子不是创意园的本意,创造盈利点、造血点才是创意园活下去的根本。淄川区政府给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很多政策上的扶持,但政府只能扶上马、送一程,创意园能够生存下去,不断做大做强,还得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因为深知这个道理,我们就努力寻找盈利点,而如何创造盈利点,我也是心中有实际构想的,与台湾顽石文创合作,与德国BHA标恒设计公司合作,都是未来战略版图中很重要的部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不仅要让入园的商户盈利,而且要向国际水准看齐,发展成淄博乃至全国陶瓷文化的地理坐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发起人、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峰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诚然,创意园要借力、借势、借地才能有发展的根基。淄博陶瓷有雄厚的根基,磁村瓷窑址就是古时到青州府的一条必经官道驿站,淄博瓷器经商旅、官办人员得以源源不断地传播出去。原淄博瓷厂也是陶瓷大师的成长地,很多大师都是从这个老厂里“长出来”的,高度聚集的产业工人和从小耳濡目染对陶瓷文化的热爱,更是陶瓷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命脉所在。
60多年过去,尽管经济的大潮洗尽了曾经的铅华,但无法洗去老淄博瓷厂曾经的辉煌,也掩盖不了鲁青瓷璀璨的光华。这些光彩的印记,将随着昆仑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不断壮大发展,重新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辉。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