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门第春常在69cm×138cm2014年
齐辛民艺术简介
齐辛民,原名齐新民,1935年生于山东淄博、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现山东艺术学院),现定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U.S.美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淄博画院名誉院长、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齐辛民先生是从家乡走出去的全国著名花鸟画大家,他主攻大写意花鸟画,兼擅人物、山水,长于西画的素描色彩,亦能于中国传统的剪纸、年画艺术,艺术素养全面。早在1964年齐辛民先生国画作品《看新磨》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作品以侧面表现艺术的手法和巧妙构思,赢得了于希宁和关友声老师高度赞扬,在山东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同期他的年画不断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2年齐辛民先生花鸟画《朝晖》更是在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中获最高奖——优秀奖。1993年《醉秋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并入编《中国美术全集》。在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当代中华墨粹、第二至十五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等展事活动中被聘为评委。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为齐辛民先生出版发行了大红袍系列图书《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辛民》。这个系列的画集是查询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的权威出版物,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标志性图书刊物之一,国家将其列为重点图书出版工程盛世图书。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代我国花鸟画坛,齐辛民先生是一位有卓越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有扎实的笔墨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犷放的野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既文又野,不拘成规,独具一格。
我国花鸟画有深厚的传统,传统经验积累愈深,文气愈足,方法、规则也愈成熟,这对后人有双重影响,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亦步亦趋”,掌握成规,便于接近前人成就;消极的一面是,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仿照古法,便能步入堂奥,而不思也不敢有所变革和求新求异。纵观中外艺术史,凡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无不是既谙熟法则、规矩,又敢于破法则、破规矩的不安分守已者。中国花鸟画,不论是院体还是文人画风,千余年来一座座丰碑林立,值得我们虔诚地膜拜和深入地学习、研究,但它们决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对这一极普遍的道理,画界并非人人有所认识,更难说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是我国当代画坛之所以众人面貌相似的现象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而齐辛民之创作与许多人不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他对画坛风格雷同现象很早便有自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懈地奋力进取,追求画自己内心的感受,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终于取得丰硕成果。
齐辛民自幼爱好画画,但少年丧母,家境贫寒,经过刻苦努力考入山东艺专,1963年毕业。当时,我国美术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学院教学强调实用地为政治服务,主要传授以素描造型为手段的表现方法,专业性的国画训练很不系统。不过齐辛民毕竟受到了一些谙熟民族传统绘画的名师指导,有心往中国画的方向发展。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基层文化馆做普及工作,业余时间专心研究水墨画,日积月累,获得不少体会并取得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终于在1986年调入淄博书画院,成为一位专业画家。
■刘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当年学生时期,齐辛民在我们班里面就是画得最好的,毕业以后,不断地有新作品创作出来,有一幅国画《看新磨》的作品就受到了于希宁老先生的高度评价!村里来了新磨了,是电动的机器的磨,齐辛民通过两个小孩子站在老石磨上,踮起脚透过窗口看屋里新磨的镜头描述对新磨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场景。于希宁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看齐辛民这个脑子,他画《看新磨》是从什么角度来画?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他的《看新磨》入选第四界全国美展,同时他的年画也不断地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证明他美术作品的成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全国高高水平。
文革之后,他主攻花鸟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花鸟画大展中获得最高奖,被特邀参加全国的花鸟画学术研讨会,成为全国知名的花鸟画家。
大家看他的画,蓬勃、大气、苍拙、老辣、明丽、明艳,充满着光明,充满着乡土气息,充满着他70岁以后,衰年变法的想法,我们著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他和齐老爷子一个姓,从来不和齐白石攀比,但是他学他的一种精神,衰年变法。他变化了造型,变化了构思,变化了色彩,变化了笔墨,他在新时期是敢于创造的一个花鸟画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山东出现了一批大写意花鸟画家,较早的是李苦禅、崔子范、于希宁、张朋、齐辛民、姜宝林,刘曦林也算半个。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觉得这是与山东人性格比较豪爽、粗犷有关,再有就是齐鲁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文脉有关。我注意到这几位画家,大部分都出身农家,因此,他们的画风都倾向于一种乡土气息,民间趣味比较浓,包括齐辛民在内,都是把文人画的笔墨和民间艺术的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强化个性、简化形式是中国画现代性的一个基本标准。齐辛民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基本上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但是,我认为,似乎还可以再强烈一些,也就是说可以进一步地强化个性、简化形式。我建议,他衰年变法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个新的题材,就是作为蒲松龄的同乡画一些狐狸,狐狸可以画得非常古雅,也可以画得非常时尚。意象造型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化的造型,用个性化的笔墨表现出来,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慕迅:(著名画家、著名美术评论家)
看辛民的画,使我想到倪云林的逸笔草草,想到青藤、八大、石涛的放逸不羁。逸就是一种旁若无人、无所顾忌的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和心态。过去那种动辄得咎,说你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形式主义,歪曲工农兵形象,给你在政治上无限上纲的紧张气氛,就像让作者戴着枷锁跳舞,又怎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如果辛民沿着《看新磨》、《洪水到来之前》的路子走下来,哪里还有今日的“齐家样”!所以我认为自由放逸才是创作的必不可少的保证。自由放逸就是凸现自我,以我为中心,不做自然的奴隶,不做古人的奴隶,不做政治的奴隶,也不做金钱的奴隶,敢于不把成规的法放在眼里,敢于不把世俗的褒贬放在眼里,就是方成的那枚闲章:“我画我的”。至于作品的社会作用,作者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创作之前和创作完成之后的事。艺术和艺德的不可分割乃是自不待言的。
东坡论吴道子画有“始知真放在精微”句,可以用作对大写意画(指意笔)、特别是大写意画的最好的诠释。致广大与精微是互为依存的对立统一。广大中必须含有精微,才不至于流于空疏和粗陋;同样,精微中孕含广大,才不是一味谨细的雕虫小技。所以意笔画难就难在须能尽精微,工笔画难在须能致广大。辛民的放,乃是能尽精微的真放。这个精微既是对象的神韵,对象的生命,也是作者主观的情思和功力技巧,是二者的统一。如《相伴湖畔》中的两只白鹤,《鹅》中的三只鹅,《秋收冬藏》中的小刺猬等,咋看都是高度概括、纵横恣肆的几大笔,品赏起来却是神态宛然,顾盼多情,久对愈妙。它已尽脱自然形态的解剖结构、质感量感等真实性、科学性的羁绊,而是由画家的感觉感受中所产生的意象和表现为感情符号的笔情墨趣。
■汪为胜:(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画坛》主编)
齐辛民的写意花鸟作品,为我们表明了学术态度。准确地说,他既继承了传统,强化最具有功力显现的笔墨结构以此表达对象,同时又不囿于传统固定程式,相对运用了现代意识开掘出花鸟画新天地。
如何合理地运用笔墨结构来描绘对象,应当是齐辛民花鸟画发展传统成果之一。笔者认为,所谓笔墨结构实质上是笔墨所固有的形态在运动中融于物象气质的二合为一,是笔墨与笔墨之间单元的组合,分离或者裂变,也就是笔墨浓淡、干湿、粗细、大小变化等。传统中没有理性逻辑思维,大都是主观性、随意性,极尽能事地表现对生命无限或者泯灭,以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思想。而现代科学艺术则认知,笔墨结构不仅有传统中的一面,还有近乎于两方构成的一面,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一关键完善笔墨结构描绘对象,再度求得新的突破。于是,一些画家也进行了尝试
:有突出笔墨中的点、线、面和黑白色调中表现的情绪、格调和心理感应;有视笔墨为传统阴阳与骨力的类似;有将笔墨化为质地、肌理制作,诸如此类,但结果都不甚理想,原因是在于笔墨结构的取舍应顺乎传统融入民族审美的惯势。应当说,齐辛民的作品具有这样的认同,他的笔墨结构突出表现在依照描绘对象的不同,取大小、方圆、曲折、厚薄的组织与变化,强调大起伏与大线条的交错,选择中锋书写直线长短产生的节奏变化,在直线中有刚柔、行涩的神态,笔力遒劲,以近乎焦墨、重墨与淡墨相应,并注重墨的韵律、层次和虚实变化,凸显出精纯、浑劲,这在馆堂展厅展览时显现出的气势与张力是传统同样尺幅难以相抗的。所以说,他的笔墨结构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也为他“删繁就简、言简意赅”的绘画语言的取向奠定了基础。
■张志民:(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齐辛民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画家,在艺术追求上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同时我们又是山东艺术学院的校友,他是我的师兄。齐辛民的绘画,在山东、在全国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山东艺术学院,从老一代就拥有一大批优秀教授,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学生,齐辛民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在齐辛民的画中,有一种山东人的豪情以及他对齐鲁文化的深悟与理解,他的艺术思路和创作题材,非常得新非常得广;他山水、花鸟、人物都能画,而且都画得非常好,这一点非常难得。他的画里有扎实的传统笔墨,丰富的传统技法,还有
传统的文化精神、文化修养、文化内涵。我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院长,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这些优秀学生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也为山东艺术学院添彩增光!
■韩墨:(著名现代彩墨艺术家、美术理论家)
艺术语言的符号化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历代大家提炼出各种题材的经典表现方式,为后人筑就了登堂入室的台阶,也成为个性表现的障碍。齐辛民深谙传统经典,却绝不做古人的翻版。正如石涛所云:“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耳!”。齐辛民在创作中始终力求符号的再创造、再提炼。他的艺术符号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经典的广收博取,更多则来自于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写生、加工、提炼。看他的作品,无论是花、鸟,表达方式都是极其个性化的,没有前人的影子,也没有今人的习气,从造型方式,到笔墨结构,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方式、协调的系统。他对自然生灵始终葆有饱满的热情,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情态的体验入情入理。记得他谈到画小鸟时说道,有一些小鸟飞起来翅膀抖动很快,根本看不清翅膀,由此联想到齐白石以濡笔淡墨表现蜜蜂翅膀的办法,他画出了更自然生动的飞鸟。他的这种朴素的智慧,反映在作品中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让人感觉亲切而鲜活的别样趣味。从他笔下的小猫、松鼠、鸽子等生灵,到紫藤、牡丹、荷花等各种花卉草木,都有着独特的符号表达方式,沉厚、素朴、稚拙,形成了让人一眼就能认得出、记得住的“齐家样”。艺术的符号是有生命的艺术语言,艺术家的艺术图像,其实也正是艺术家眼中世界的心灵映像。就此而言,齐辛民艺术符号的形成,确是深入心灵、有自我、有生命的。他的心灵之纯净,生命体验之真切,自然使得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散发出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
■唐秀玲:(山东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对齐老师非常了解,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一个城市生活了多年;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出这样一个面貌,其实我觉得很简单,首先是他的人好,上一个在山东美术馆个展时已经70多岁,当时很多人夸奖他的作品好,分析各个方面,我代表市美协讲话时就着重讲了他这个人,他为人非常厚道,非常善良,非常朴实等等。只要在中国人所讲究的一些美好品德,在齐老师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恰恰是这些美好品德,使得齐老师的画能够不断地向上攀升。作为一个画家,人品和画品要统一,这一点齐老师做得非常完美。我个人认为他有这么好的画、这么高的艺术造诣,和他有这么好的人品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说齐老师是我们的一个榜样。也是我们的一个旗帜。
这些年来,齐老师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经常对我的艺术给我一些建议,毫无保留地给我一些指导,包括我取得的每一点小小成绩,他也会很夸大地给我一些夸奖,就是很鼓励我。我在齐老师身上没有看到嫉妒的影子,他一直为别人的成功高兴,对自己一直非常谦虚,所以他身上这么多的美好品德,这也是他能走到这么高的一个重要保证。说到这里我想起一点,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有一个讲话,他说:走到金字塔顶上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苍鹰,因为它能飞翔到金字塔顶端,一种是蜗牛,它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攀登到金字塔顶端。我觉得齐老师既是苍鹰,又是蜗牛。因为在他的奋斗、成长历程中他不停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走(他有一张作品叫不容易,最能体现出这种精神),所以我非常佩服他的一点就是,每年都能看到七十几岁的他的进步、成长,到现在也没看到他停下探索和前进的脚步,是我们年轻的画家值得学习的。因为现在整个社会都很浮躁,而在浮躁下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这个社会对每个人都有机会,所有的人都浮躁而你不浮躁,你就会成功,齐老师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一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