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琴闫盛霆
“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更是我的精神寄托。”耿坡女士在谈及淄川区文化馆时,情绪激动地对我们说。“马上就要开学了,我们都很期待。这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耿坡女士今年已经66岁,是淄川区文化馆工笔画班的学员,自2003年起参加艺术培训班以来,已在这里度过了十余个春秋。
淄川区文化馆开办全面免费开放的公益性艺术培训班数十年之久,截至2013年,已培训学员数千人,设有摄影、书法、美术、电子琴、舞蹈、声乐、乐理、戏曲、曲艺等10大门类18个班次,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是群众口口相传的文化品牌。
艺术进万家
文化馆公益性培训班的报名刚刚结束,看到桌子上厚厚的几沓报名表,文化馆的党支部书记王鹏既骄傲又焦虑地对我们说:“3月份的课程就要开始了,现在报名的人太多了,群众都很相信我们,都很喜欢在我们这里学习,可是我们资源有限,没法接受这么多学员。”翻阅报名资料,学员大多是50至65岁的中老年人,这也是培训班的主要服务对象。王鹏就像介绍自己的家人一样介绍着这些学生:这位老人是这里的“老牌”学生了,每年都要参加,对这里恋恋不舍;这些还是新生,大都是慕名而来,也想融入这个大家庭;还有的老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之前都在学习工笔画,今年又要学习摄影了。
之后,我们参观了文化馆的教室,注意到有许多崭新的器材,才得知文化馆为了更好地做好辅导培训工作,又新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为辅导培训提高有力的保障。文化馆副馆长张红卫介绍,受惠于淄川区“文化惠民工程”的财政支持,除了这些新的教室、器材,还多了许多人性化的设置,如照顾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而在楼梯增设了扶手、考虑到学员携带的背包外套等物品而增设了免费寄存柜。诚然,文化馆的角角落落,无不体现着关怀与温馨。
夕阳无限好
在与这些老年学员的交流中,会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四射的活力,俨然是一个个富有满腔热血的青年才俊,健谈、外向、开朗,让人不得不感叹: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焕发新生、永葆青春。
家住般阳生活区的郭令云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已经68岁。过去从未接触过音乐,自参加声乐培训班以来,她非常认真和痴迷,不满足于上课的时间,自己买了电子琴,除了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在家反复练习,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打电话向老师求教。一个学期后,现已经能独立弹出不少曲目。她说,通过在文化馆的学习,充实了生活,结识了很多朋友,心情好,身体好,觉得幸福指数飙升,自己也仿佛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奔头了。
在声乐班学习的刘聿云说,自己本身一直热爱音乐,但是年轻时没有条件,现在文化馆的课程帮自己圆了一个梦。她现在已经是自己社区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还在歌咏比赛上多次获奖,但刘聿云却认为奖项不值夸口,她说,最重要的是每天过着充实的生活,和老师、朋友们在一起互相学习、鼓励,感觉自己依然很年轻。
诸多比赛也给了他们许多展现自我的平台,老师和学员自己编排的舞蹈《阿婆的幸福生活》曾获淄博市广场舞比赛一等奖,歌曲《潭溪山之歌》、小品《疯狂旅行团》等多次在各大典礼参演,文化馆还会举办结业典礼,给所有的学员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既激发上进、也能增强自信心。
玉壶存冰心
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令学员们口口称赞、恋恋不舍的就是在这里无私奉献的教师了。他们都是长期从事文艺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文艺骨干,多才多艺、温文尔雅,在学员口中,对他们的评价最多的就是“上心、负责”。直到我看到副馆长张红卫的教案时,我才有所明了这“上心、负责”的态度是何以深入人心。这是声乐一班的教案,本子已稍显破旧,边缘卷起,厚厚的整个本子布满了张馆长的笔记,字迹清晰认真,详细地记录着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注意事项、缺勤人员等,若有缺勤人员,后面都会注明“已致电,身体原因”等。我还注意到,在“考试”那一页记有学员的成绩,除了成绩之外,还在每名学员的成绩后面有着详细的备注:声音好、乐感差、各区不统一、位置靠前等等,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一笔一划的记录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用心已不言自明。
工笔画班的耿坡还向我们讲述了副馆长徐明的一件事,她说,有一次徐明老师感冒了,正在输着液,到了上课的时间就立刻拔下针头跑来上课,为了不传染学员,还从始至终戴着口罩,事后问起徐明老师,徐明老师说:“学员们年纪都大了,来一趟也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她评价徐明老师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恩师,为此,她学习也更加认真自觉,想让老师也以自己为骄傲。
淄川文化馆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领导的重视扶助、教师的用心传授和群众的热情参与,共谱了一曲悠扬动听的美好乐章。
新闻推荐
周村经济开发区—— “揭短亮丑”转作风“快马加鞭”忙发展 □本报记者董学宏通讯员韩景苑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