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揽胜(马金摄)聚焦齐兵营(李振奎绘)
□孙方之
东峪村的初冬,阳光和煦如春,树叶深黄一片。奇石、怪木、老屋、古泉、石碾、古兵营,从我的相机镜头中望出去,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随《淄博日报》“与你相约”文学采风一行来到淄川区西河镇东峪村,我喜欢这个地方。
东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个“80后”小伙儿,叫张纪帅。他人长的白白净净,高挑的个儿,眼睛细长,慈眉善目,看着很腼腆。2002年,他从驻港部队退役,十几年来刻苦努力,他打拼出一份叫人羡慕的事业,是个能人。2014年,经老书记推荐,全村党员选举他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选举他为东峪村村主任。四年多来,张纪帅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他看准了现在经济繁荣,城里人吃饱穿暖外,最大需求就是寻找原始,寻找绿色,寻找安静,寻找情怀,寻找健康。他顺应这种潮流,利用现有资源,搞起乡村文化旅游事业。他很谦虚,低调地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东峪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的成就。
东峪村挂在淄川区田庄水库东边的大山嵧里,淄川通往孙家庄的公路就从村子西边通过,这条公路七上八下,七拐八弯,宽度刚好够两辆汽车躲辙,有的地方是险关要隘,一般司机不敢开车从这里通过。东峪村民祖祖辈辈出门见山,土里刨食,但是他们喝着山泉水,吃着纯净粮食,长寿老人特别多。村子里有个80岁的男性老人,还能到山上菜地里干活。我与他拉呱,他告诉了我许多东峪村陈年往事。最后他反问我:村里一个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活到106岁,我80岁还算大?90岁以上能“出坡”的还很多着来!我听后直咋舌。在他看来80岁还是个小青年,下地干活属于正常。他是嫌我说他年龄大了。
村里有一眼古泉,碑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存在,涝不盈寸,旱不枯竭。据说村里长寿老人特多,便是村民喝了泉眼里的泉水所致。一传十,十传百,外地许多想长寿的人都来这里打水喝。我在看着山泉碑记的功夫,忽地在泉旁公路上停下一辆轿车,只见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人提一个塑料桶,到泉子里灌满水提到车上。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回答是桓台县马桥镇的。我粗一估算,马桥镇离着东峪村100多里路呢,也来这里打水喝,可见泉子的名声已经远播。我挎着相机在东峪村子里转悠,只见村里的老房子、老胡同、仓囤、御龙轩都被利用了起来,竖起了说明牌子。许多知识都是第一次知道,可见“学无止境”这句老祖宗的话语是多么正确,参观这个山村长了许多社会知识。
战国时期,这里是齐国和鲁国交界之地,村子紧挨临淄通往淄川的古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周围山顶上垒砌了许多兵营。东峪村东山顶上,便有一片石头屋子的“干插墙”残迹,静静地存在了不知多少年了,人们熟视无睹。张纪帅发现了它们的价值,他请来文物专家鉴定,经专家考察,说这是2000多年前的齐国兵营。张纪帅心里乐开了花,他东跑西颠,争取上级支持,修建筑起了上山的水泥公路,汽车能一直开到古兵营下。我们沿着公路,爬上了海拔600余米山巅,参观了这处古兵营。我们看到,东峪村的齐国兵营,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呈南北状分布,分上中下三层,共有房屋55间,能住军士600余人,全部由当地青石筑成。齐兵营由烽火台和营房组成,建筑布局呈北斗七星状,据说这种布局象征着“粮草丰盈,兵强马壮”,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房子与房子之间相距很近,房前屋后各有通道,房子周围是约2米高的石墙,南面石墙顶部宽1.2米,北面石墙顶部宽0.8米,石墙将房子围在中间。兵营内部设备齐全,设计有水池、粮库、石臼。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军事设置建筑坚固安全,易守难攻,在粮物充足的境况下,在里面守卫一两年完全不成问题。我逡巡在古兵
营内,似乎穿越到了战国时代,眼前出现了威武的齐国士兵,列阵守卫在这座大山上,虎视眈眈注视着山下的鲁军,齐鲁两国在这里交战、厮杀的情景,耳畔回响着阵阵呐喊声。
夜里,张书记安排我们住在大山里。十几个集装箱式、房车式别墅,摆开在山间空地上,清静,冷幽。那夜,碧空如洗,皓月当空,我们宿在大山里的集装箱式宾馆里。里面装修简洁、朴素、干净、温馨,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出门就是大山,柿子树、松柏树满山遍野,黑黢黢站立在月光下,山风一吹,簌簌作响。初冬的月夜有点儿清冷,要多穿一件毛衣了。抬头望天,天高月小,地上明晃晃一片。
乡村旅游要趁“热”升级
如今的节假日,野趣横生、风韵独具的乡村旅游倍受青睐,一些乡村旅游景点人气爆棚,部分热门目的地的乡村民宿更是一房难求。乡村旅游给游客提供了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品特色美食的好去处,也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村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然而,在乡村旅游火爆背后,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旅游要继续“火”下去,必须乘火热之势提档升级,真正把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体现出来。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要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特点,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拥有众多明清建筑的安徽黟县宏村,多年来通过做好保护与修复村中古建筑这篇“大文章”,将“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越传越远。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坚持千村千面,才能让乡村旅游拥有更强吸引力。
发展乡村旅游,要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搞活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村民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庄的历史、民俗当中,都隐藏着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同样是乡村旅游的“富矿”。将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打造出更丰富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近年来,各地围绕乡村文化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天津市宝坻区通过挖掘地方渔业、非遗等文化资源,形成40余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村,推动当地旅游红红火火;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宋村乡依托山水景观和渔家文化,带动了当地精品民宿和集沙滩嬉水、自助烧烤、农事体验、民俗摄影采风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发展。留住乡村之“魂”,赋予乡村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赋予乡村旅游更多魅力。
乡村美,中国才美。不断激发乡村旅游的新活力,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乡村才会更有底蕴、更加美丽,乡村旅游才能走得更远。
(李东标)
新闻推荐
近期,全市教育系统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着力优化教育生态。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市教育部...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