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铜觯(zhì),此觯为椭圆体,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外撇。觯颈部饰数道弦纹,圈足内有阳铭文“叔龟”二字。铜觯高13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7.1厘米。该器是1987年5月,桓台县田庄镇旬召村农民在村东北侧的高坡地上取土时发现的,与铜觯同时被发现的还有铜鼎1件、铜铃4件、铜戈1件、铜觚1件,共计8件器物。
东周时期就有觯的相关记载,如《仪礼·乡饮酒礼》记载“主人实觯酬宾,阼阶上北面,坐奠觯,遂拜执觯兴”,郑玄注:“酬,劝酒也。酬之言周,忠信为周。”贾公彦疏:“此解主人将酬宾,先自饮之意……示忠信之道,故先自饮。”又如《礼记·礼器》记载:“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说文》载:“觯,乡饮酒角也……觯受四升。”《仪礼》成书于东周,《礼记》约成书于西汉,《说文》成书于东汉。由此可知在东周和汉代,觯被视为一种酒器,且根据《礼记》记载可知,觯也被用作礼器。但是文献中的觯究竟是什么形制,尚无明确记载。其与现在定名为觯的器物是否为同一种,还不能确定。
关于青铜觯的著录,最早可见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但当时还未定名为觯,而是多被归为卣。觯其名最早或源于北宋王黼(fǔ)编纂的《宣和博古图》。而在考古发掘中至今未发现有自名为觯的青铜器。
关于青铜觯的用途。从铜器组合角度来看,青铜觯出现于商代后期,但并未占据主要地位,通常是作为觚、爵等基本组合的陪衬。但是到了西周早期,爵、觚的基本组合逐渐变为爵、觚、觯,甚至是爵、觯的组合,可见觯开始取代觚。由此亦可知觯和觚的用途相近,觚为饮酒器,觯也当是饮酒器。再从造型特征来看,觯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敞口,束颈,深鼓腹,高圈足,早期多有盖,晚期逐渐变得瘦长,整体高度多在20厘米以内。微侈口利于液体的流出,束颈、鼓腹以及十几厘米的高度利于用手持握,深鼓腹可以增加容量,带盖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西周中期,觯逐渐向细高、大喇叭口方面发展,不再适宜用作饮酒器,觯也就逐渐衰落。所以从考古资料和自身造型特点,包括前面的文献记载等几个方面分析,青铜觯当是饮酒器。
在此件青铜觯的圈足内还铸有铭文。关于二字的释读,李孝定在《金文诂林附录》中认为,上文不知何字,下文应是龟字。而《殷周金文集成》中将同类的字释为“龟”。关于二字的意思,“弔”一是作为伯仲叔季的叔字,二是通“淑”。而在《说文》中释“弔(diào)”为:“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意义同今天的“吊”字。“龟”字代表的意义,一说指代龟族,即奄族。《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此件器物可能是奄族之物。关于此铭文的解释,另有一说认为两字为合文,读作“叔龟”,是一人名。
此件“叔龟”铜觯的发现,为研究商奄、薄姑的地望所在及族名徽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闻推荐
“你们不仅解开了我心里的疙瘩,而且让我看到了司法部门的严谨态度,我对这个处理结果非常满意。”2月28日,收到淄博市检察院...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