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舞台”让农村文艺人才脱颖而出 田庄镇宗王村小剧团走到哪,唱到哪□本报记者魏廷宝通讯员于涛
实习生李敏马芳会
我已站在这舞台
听到掌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同在
……
熟悉的旋律,动人的歌声回荡在唐山镇庙子村文体中心“百姓大舞台”的上空。一曲终了,村民们回味无穷,久久不愿离去。
“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百姓大舞台,有你更精彩……”歌舞、戏曲、曲艺、小品、山东快书,节目精彩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台,火爆的“百姓大舞台”在桓台城乡处处唱响。
从“我演你看”到“你我共演”,由“我要上舞台”到“我要当主角”,从“独乐乐”到“众乐乐”,桓台“百姓大舞台”作为2017年淄博市十大自主创新经验项目之一向全市推广,如今已成为该县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平台。
从“台下”登“台上”
7月1日晚,起凤镇文体广场。灯光如昼,村民齐聚,一场“庆七一”文艺汇演正在进行。随着村民们精心编创的歌曲、舞蹈、小品等20多个节目依次亮相,晚会气氛不断被推向高潮,欢乐嗨翻舞台上下。
“这些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接地气,受欢迎,既展示了才艺,又让村民有了获得感!”西三村村民高秀英兴奋地说。
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平台。百姓节目百姓演,百姓登台百姓看。这是桓台县文化部门转变职能、自主改革创新的文化惠民之举。
过去,在文化惠民工作中,政府一边“搭台”,一边“唱戏”,往往导致“我演你看,演完就散”,惠民实效并不理想。
如何推动基层群众文化真正共建共享?既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意愿,又满足群众日趋丰富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让群众更加珍惜创建成果。桓台县积极转变观念,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打破以往文化下乡演出活动的传统模式,在全市率先组织实施“百姓大舞台”。
“百姓大舞台”,即一改过去“政府办文化”为“群众做文化”,从“政府角度办文化活动”,变为“群众角度做文化品牌”,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形成“城乡联动、区域互动、全县齐动”的局面,走出一条“小成本、唱大戏”的城乡文化建设新路,实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意愿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这种尝试于2017年获选“淄博市十大自主创新经验项目”,列全市十大创新改革成果之首,并作为全市文化系统自主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市推广。
“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什么内容,群众自己决定;文艺活动怎么演,群众自己选择;乡村建起文体广场,村民不出村就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场地……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桓台县文化出版局局长宗树高说。
舞台要活跃,设施最重要。从2015年开始,桓台县对全县各镇(街道)的文化场地、设备、人员、文艺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文化家底”,形成基层文化建设现状数据。通过投入资金、配发设施、规范日常管理等方式,巩固和扩大其文化主阵地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20家(处)文化大院(广场)的提升改造工程,建成20处文化广场戏台子,村(居)文化小广场达标率达到90%以上。这些都为推广“百姓大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建起大舞台,人才是关键。为寻求在基层文化“软件”上的突破,桓台县从2016年起在全县9个镇(办)成立中心文化团队,在全县80%的村(居)成立文艺分队。由县文化部门业务人员和聘请的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免费指导、辅导镇(村)文化团队,再由镇(村)文化团队“反哺”到基层文化中去,让群众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实现“文化演出群众演、文艺培训群众”,变“送文化下乡”为“送舞台下乡”,推动基层文化的“裂变效应”,构建起基层文化活动的自我供给“循环圈”。截至目前,已经成立了9个中心文化团队和200余支文艺分队,组织开展了索镇、起凤镇、田庄镇等中心文化团队乡村行巡演300余场(次),培训各类文艺人才近2000人。
“现在,我们已经融合了全县文化队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百姓大舞台\’基本不靠外援,完全自给自足,节目质量高,可观性强,群众能坐得住,看得下。”桓台县“百姓大舞台”项目负责人刘艳东介绍说。
从“台上”到“台下”
“前几天,我们刚刚举办了宗王村歌舞晚会,吹拉弹唱都是村民登台演出,十分踊跃,可热闹啦!”
7月4日,一见面,田庄镇宗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树祥就热情地对我们说。
宗王村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村里有200多人参加百姓舞台演出队,村支书王树祥就是一位戏迷,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每次演出都登台献艺。“我们的演出不光在舞台上,台下村民们也闲不住,曲不离口,弦不离手。”王树祥说。
在村委办公室,王树祥电话叫来几位有才艺的村民,现场为我们演出了一台室内版的“百姓大舞台”演唱会。王树祥把能会的坠琴、京胡、笙等乐器挨个儿演奏了一遍,坠琴清脆婉转,京胡音色尖利,旋律流畅,声调铿锵昂扬,吹起笙来爽朗豪放,意境深远,好不畅快。
村民王道范现场演唱了一段吕剧《王汉喜借年》,尽管他身板消瘦,但声调响亮、铿锵。64岁的王道范,从15岁起开始唱戏,各种唱腔张口就来,吊嗓、丹田换气,灵活自如。
村里的活跃分子王瑞芝一曲《红灯记》中“李奶奶十七年风雨狂”唱段,荡气回肠,余音回旋。一脸憨相的村民王道金也忍不住说了一段山东快书,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一颦一笑,一起一坐,一念一唱,近四十分钟的演出充分展示了宗王村这个文化名村不虚此名。
宗王村在田庄镇是大村,3600多人,村里文体广场上的“百姓大舞台”是村民们的艺术圣地。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宗王村文化大院,在百姓大舞台后台,舞台布置、道具乐器等一应俱全,现场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一台100多年前的道具箱,上面书有“长桓六区”,箱子表面斑驳,油漆脱落,破旧的老物件见证了宗王村100多年的悠久历史,100多年的文化传承,100多年的歌舞人生,可以想象当时演出现场热闹的场景,留给后人无数烟云回忆和美好向往……
陪同的田庄镇副镇长李鲁闽介绍,宗王村的“百姓大舞台”是全镇的一个缩影,除了各村有自己的“百姓大舞台”外,镇上还投资300多万修建一处“百姓大舞台”,30个村自行组织争先在这里登台比擂演出,上半年已演出40多场,全年至少演出100场。
从台上到台下,由有形到无形,在火热的“百姓大舞台”浸染下,群众的文明素养得以提升,群众的文化品质从此铸就。
从“舞台”变“平台”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个月呀月光明,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呀太阳红……”
随着一首《咱老百姓》,“面筋哥”代磊的歌声从他的家乡桓台“百姓大舞台”上唱响,并随着《我是大明星》的舞台被全省人民所熟悉。
“明星离我们遥远,但草根明星就在眼前。只要能唱会演,任何人都可以站在舞台上展示,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群众都希望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孟家村村民王晓燕说。
过去,孟家村舞蹈团仅有几人,随着“百姓大舞台”演出带动,参与村民越来越多,现发展成为一个舞蹈团。演出节目也越来越精彩,从舞蹈、歌曲到戏曲、曲艺,从个别演出到创意专场,村里的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村民在“我是桓台人”、“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等海选中大显身手。孟家舞蹈团去年在全市热土欢歌中获得第三名。
在文化惠民活动中,桓台县采取创意、编排、海选“三推进”,把全年的文化活动按照“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大美桓台·文化同行”“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三条线同时推开,在这三条线中都把引导群众热情参与贯穿全过程。继续增添了“今晚我要上舞台”环节和“2小时台前培训”方法,编排、指导、选拔,筛选优秀节目直接参与当晚演出,让群众登台亮相,今年以来,群众共登台表演各类文艺节目500余个。城区人民公园百姓舞台从5月份开始,举办“天天欢乐汇”文艺演出活动,新建东岳熙街百姓舞台,每周举办“周末欢乐汇”文艺演出活动。镇村自主开展文化演出、文化活动的覆盖率高。马桥镇连续三年举办“爱马桥、惠民生”文化艺术节。北三村投资400余万元建起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智能化高档大剧院。每逢周末,村民载歌载舞,欢声笑语,过一把明星瘾。今年春节前夕,村里还举办首届高水准的百姓春晚,淄博电视台、网络、微信平台等媒体同步进行现场直播。
随着“百姓大舞台”影响日益扩大,一批诸如代磊、崔晓婷以及孟家舞蹈团、金色年华艺术团、金色年华旗袍秀团队等“草根明星”“草根团队”脱颖而出,其寓教于乐的作用日渐显现。
从舞台到平台。如今,“百姓大舞台”不仅成了一个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舞台,更是一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以文化人,春风化雨。“百姓大舞台”这个接地气、有人气的文化服务平台,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最坚实、最有效的实践载体,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最有效满足。
“百姓大舞台”,淄博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重要文化品牌,正阔步走出淄博,唱响鲁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希翔报道本报讯7月6日,全市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在桓台县召开,总结交流上半年新闻宣传工作亮点,部署安排下半年新闻宣传任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参加会议并讲话。市属各...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