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桓台新闻 > 正文

平凡的生活 伟大的人格

来源:淄博日报 2016-11-1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侯武周

鲍老师既平凡又伟大。说他伟大,是因为他品德高尚,超凡脱俗,做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说他平凡,是因为他自1961年来桓台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教三十载,到七十周岁才放下教鞭,其身份始终是一个普通老师。

鲍老师为人善良,蔼然可亲。鲍老师对社会、对国家从没说过一句怨言;对集体、对学校、对国家总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帮助过他的人总是抱有感激之情;对待来看望他的领导、同事,包括小朋友,他总是以礼相待,亲自迎接和目送出门,两手抱拳表达感激之情,满脑子都是纯、真、正的东西。

我们身为鲍老师的学生,又长期生活在鲍老师身边,与他老人家相处得如同父子父女。每年春节,我们几家定好时间分好工,有年三十去的,有年初一去的,带上鞭炮、青菜、炸菜、水饺等,领着一家人与鲍老师过年,贴年画、贴对联,分享节日的快乐,鲍老师乐在其中。鲍老师对圣诞节情有独钟,来新校居住后,每年圣诞节他都邀请我们外语组的老师一起聚聚。我们在他家做水饺吃,他还专门印发了圣诞歌词曲,我们一起唱《圣诞歌》,又说又笑,其乐融融。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所了解的鲍老师。

俭朴至极的衣食住行

鲍老师的衣食住行非常俭朴,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无论我们是在桓台一中读书时还是回到母校工作后,鲍老师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一直是衣着干净整洁,身穿中式对襟深蓝色上衣或中山装。由于长久穿洗,衣服都由深蓝色褪色成了蓝白色。近几天我们在整理鲍老师遗物时,发现这些衣服仍然保存在他的橱子里。还发现几件白衬衣,领子和袖口缝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

鲍老师在吃方面更是简简单单。一日三餐主要吃馒头和青菜,很多时候到学校食堂买饭,剩饭剩菜放在小桌上,用纸盖好,有时我们都怀疑变质了,但他都留着下次加热后吃。吃饭用的筷子顶端都用的很尖了,他也不舍得丢弃。

在老校区居住时,还没有集体供暖,冬季鲍老师总是用他用了几十年的那个花盆炉子来取暖,炉子上的烟囱用了一年又一年,碱坏了他就用牛皮纸糊糊再用。台湾、北京的亲戚来看他时,看到他室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为他买了大床、衣橱和书橱,为这件事,鲍老师还与他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他用的电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淄博生产的第一代“金星牌”电视机,看的年数多了图像都模糊了,一直用到离世。鲍老师从不舍得花一分钱改善自己的生活,却把钱用来帮助他人。

自立自强的做人原则

鲍老师为人诚恳正直,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国家集体利益着想,不沾集体一分钱便宜,不肯麻烦人。

在老校区时,每逢冬天,他自己亲自掏炉心,近90岁高龄的老人还自己踩着凳子安装烟筒。每当我们去看他时,想给他往楼上多提点煤或倒掉煤灰,他坚决拒绝。他说:“你们认为这是一种负担,但我把它看成是一种锻炼”。

2005年暑假,学校领导考虑到鲍老师年事已高,孤身一人住在老校不放心。为了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劝他搬到新校来住,他坚决不同意。他说:“很多年轻教师需要住房,我在这边已有一套房子,还是让年轻教师住得宽敞些吧。”我们轮流劝说,又加上他亲戚做思想工作,最后才勉强答应。刚到新校居住不久,他就再三提到交房租、取暖费和水电费,我们就说从他工资中扣了,他才稍感安慰。

有一次,鲍老师宴请我们,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点多,我们联系了学校的车要把他送回老校,但他坚决不坐,坚持自己走回去,还对我们大发雷霆,不许我们送他。面对这样倔强的老人,我们只好顺从。他在前面走,我们不放心地跟在后面。鲍老师步履艰难,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回到老校。鲍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不麻烦别人,也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真诚动人的感恩之心

鲍老师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哪怕是常人看来举手之劳、微不足道的帮助,他也念念不忘,心存感激。

每次鲍老师生病住院康复后,必定要用不同的形式答谢看护和探望他的老师和朋友,或是请吃饭或是送礼物。他亲自列出名单,吩咐我们一一通知,一个也不能少。席间,他一一敬酒表示感谢。

逢年过节,鲍老师总会选最好的宾馆邀请我们几家一起聚餐。有一次,我们约定好自己买单,他知道后很不高兴,马上去收银台,要求用他的钱付账,把我们的钱全部退回。后来,每年过生日,我们不敢再“惹”他生气,都是他买单请我们和其他老师。

小朋友、老教师、老领导还有他的一些学生经常来看望鲍老师。鲍老师都热情接待,事后再买上礼品回赠他们。2014年,实验学校五年级小记者团来看望他,他非常高兴,给小朋友分巧克力,仔细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和他们合影留念。随后,他亲自到书店买了一些图书送给每个学生。2015年重阳节,东城区居委会的同志来看望慰问鲍老师,那时他已因病卧床,同样,事后,他让保姆到超市买上茶叶给东城居委会送去,让工作人员感到很过意不去。

在老校时,热心的邻居为他提点煤,或做点事,他总在事后买上礼物登门答谢。

笑对病魔的乐观精神

鲍老师八十岁后,病魔缠身,曾七次住院。2007年6月,开储藏室门锁时不小心跌倒,被旁边一棵树的干树枝扎伤了左眼。天下着小雨,他自己捂着受伤的眼睛,步行去了老县医院。到县医院时,微黄的液体从指缝间流出,医生检查后发现那只眼睛已经保不住,须马上做摘除手术,另一只眼睛也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知道情况后,我们赶赴医院,见此情景,都很心疼,埋怨他不及时通知我们,鲍老师却说:“学校事情那么多,你们有当班主任的、有当教研组长的,不能耽误了工作。”出院后,大家都担心鲍老师不能接受一只眼睛生活的痛苦和打击,出乎意料,他生活仍然积极乐观。以后他又做了两次脑淤血引流手术,手术很成功。正如神经外科主任孙冲所说:“对于一位九十多岁的高龄老人来说,简直是奇迹。”

奇迹一次次发生在鲍老师身上。由于长期口腔溃疡,疼痛难忍严重影响进食。2013年秋后他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口腔癌中晚期。对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聘请我校校友、北大口腔医院教授张磊,国外的专家和县医院的各科专家医生会诊,最后决定放疗。放疗期间,鲍老师忍受的病痛和煎熬难以想象,嘴角和舌头烂得裂开了口子,只能喝点流质的食物,有几天疼得直接不能进食。鲍老师以超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和医生配合,坚持做完放疗,达到了治疗目标,并完全恢复了健康。最后两次骨折,鲍老师也忍受了很大的痛苦,特别是2015年9月29日那一次,CT、X光诊断为胯骨骨折,需要手术用钢钉固定治疗,九十七岁的鲍老师欣然接受,一个姿势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疼痛,在医院呆了二十多天,期间因为呼吸困难,心脏功能衰弱还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三天。

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

2010年11月,与我们几个学生协商后,鲍老师决定倾其工资积蓄11万元,以两位母亲的姓氏“黄高”命名,成立助学基金。2015年5月,他又注入10万元。2016年1月,他再次注入10万元。2012年9月,鲍老师的学生,荣宝斋总经理沈永杰注入10万元。2016年4月,前任校长何向东注入5万元。现基金总计达46万元。资金管理委托者是陈冰霞、苗淑芝、张晴和侯武周。截至目前,助学金已发放7次共计82400元,78人次受到资助,其中有21名受助学生被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今年7月,病重的鲍老师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死后把房子卖了,把钱注入黄高助学金。”经公证,鲍老师在遗嘱和委托合同上颤颤巍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钱很少,放到助学金里,帮助几个家庭困难的学生。”鲍老师用尽全身力气重复着这句话。

除此之外,多年来,鲍老师还默默地向地震灾区、南方洪涝灾区、希望工程等捐资捐款。在他的新老校区两处住处,找到了部分汇款回执。

按上级规定90岁后可每年领取600元老龄补贴,鲍老师直接委托东城居委会用这笔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儿童王梓蓉,从小学二年级一直资助到现在(初中三年级)。在新校居住期间,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和身体不适,他积极要求给学生辅导英语,但分文不收。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有很多机会,鲍老师可以选择离开桓台。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国家政法干部奇缺,要求所有当年下放的政法干部回京归队,那时调令都已下到桓台县教育局,但他舍不得自己刚刚建起的外语兴趣小组,没有离开一中;1982年,鲍老师又有了回上海的机会,那时他正辅导毕业班,又是走不开。还有一次是刚下放时,曲阜师范学院力邀他到大学任教,他说:“中学也很好!”没有离开桓台。

三走三留,坦露了一颗不为名利,甘于淡泊,钟情教育,胸怀国家的赤子之心。鲍老师与升迁和荣誉一次次擦肩而过,即使时代冷遇了他,他也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大度包容,超脱旷达,成就了桓台一中一代名师。

在老校和新校整理他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他精心准备的十几个红包,每个红包内装一百、二百元不等,还有两千元分别装在了一双袜子中。这是他为中学生、小朋友们准备的圣诞礼物和红包。但是,还没来得及送出,他就撒手人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而又高尚的人,他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编者按鲍必骥老师,桓台一中退休教师。祖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人,1919年3月生于浙江省湖州市,2016年10月16日13:00因病去世,享年98岁。

鲍先生出身名门,自幼就读于浙江杭州的教会学校。1942年高中毕业后,在蒋经国先生任社长的江西《正气日报》任记者;后转至重庆继续从事新闻工作,1947年,任《中国日报》采访部主任;同年10月于安徽大学深造,后经引荐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国际法,期间任毕业班学生会主席。195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公报编辑室任编辑;1954年任国务院法制局助理研究员。1961年响应中央精简机关人员的号召,主动要求下放,由山东省教育厅分配至桓台一中任教,侍奉颐养不愧孝子名实,学问之外与人与世无争,一辞教授聘职,两拒京沪官任,直至1989年70岁时才正式离开讲台。他是桓台一中英语学科的奠基人和功勋教师,创造了桓台一中英语高考成绩连续11次全市高分率第一的骄人成绩,树立了桓台一中外语教研组在鲁中教育领域的学科影响力。身卸教职后,他创办“英语壁报栏”,为师生赠书赠报,更倾其一生积蓄31万元创立“黄高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病笃之际,又将房产公证,捐赠给“黄高助学金”基金会。鲍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卓越的人格铸就了一名师者的精神丰碑。

鲍老师去世后,桓台县教体局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鲍必骥老师学习”的决定;桓台一中举行了“鲍必骥老师先进事迹宣讲会”,由鲍必骥老师的学生,后来回到母校参加工作并与鲍必骥老师并肩作战,直至照顾退休后的鲍老师的侯武周、苗淑芝两位老师,从生活和专业两个角度宣讲鲍必骥老师的事迹。本报特依次将这两篇文章编发。人应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和意义?鲍老师的事迹或许对我们有所震荡或启迪。

桓台一中校长、党委书记李向东出席报告会并讲话,桓台一中党委副书记付光辉主持报告会。(周亚楠摄)

新闻推荐

“百日行动”引发基层点赞潮

□本报驻区县记者综合报道本报讯淄博市召开生态淄博建设“百日行动”动员大会以来,在基层引发强烈反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纷纷点赞,镇办、企业也都表示,建设生态淄博义不容辞,要全力以赴完成各项...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平凡的生活 伟大的人格)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