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桓台县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农村旱厕改造,昨日《大众日报》刊发了《前毕村改厕记》,反映出改厕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变化。本报今天转发这篇报道,以飨读者。
桓台县索镇前毕村62岁的农民毕永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整天上城里当木工、干装修,把自家也铺了瓷砖、装了暖气,可就是拿院子西南角那个两米五见方、一米七深的大栏坑没办法。
栏坑没有顶,也不能盖顶:上厕所出来,半天身上还有味;夏天就更不用说了,苍蝇哄哄地乱飞……
远在青岛的舅妈每年来走亲戚,最犯愁的就是上厕所,生怕一不小心跌下坑,老人来一次劝一次,让老毕改造厕所。老毕的老母亲80多岁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不是不想改。早在三年前,老毕就考虑过,但终因市面上没有适合的厕具而作罢,“用冲水马桶吧,水管子冬天会冻;用水太多,栏坑很快就会满。”
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4月,前毕村被列为改厕试点。省、市、县财政每户补贴共900元,索镇每户再出300元,不用村民出钱。
2天内,村里报名了180户。可一听说栏坑要自己清挖,竟一户也不动了。
“有人嫌脏。”村会计毕立鑫说,还有的人家,栏坑积水,得动用机器抽,怵头花钱。
正赶上过麦,前毕村的改厕就这样停了下来。
县政府听了各镇村的反映,决定财政每户再追加补贴200元,把出粪的钱也付了,“只要农民开门,剩下的事政府办。”
这下按说应该没障碍了。不成想村里又流传起一种说法,说2015年是乙未羊年,太岁位于西南方,西南不宜动土。可山东农家,厕所不在东南,就在西南——一半户家都要“犯太岁”。
一波三折。
村支书毕玉标决定,先从村委成员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开始改。(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近日,桓台县马桥镇马三村文化大院里,村民自娱自乐,纵情歌唱。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尚,这个村建起了高水准的文化大院,对村民免费开放。每到周末等闲暇时间,大家都会聚到这里,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