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桓台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35周年征文

来源:淄博晚报 2013-12-27 17:31   https://www.yybnet.net/

排队打电话80年代通讯“大哥大”80年代电视机80年代照相机80年代居民家中摆设农村大集变奏曲

○卢令霞

苗庄大集从哪一年立集我不知道,但从有记忆开始我就赶苗庄大集。集日是每月的逢一逢六,谁规定的我也不知道。记得那时候的苗庄大集是在一条穿村而过的东西大街上,街长也不过几十米。每到集日,苗庄周边的庄户人都把自家的鸡蛋、蔬菜、棉花、粮食等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再买回油盐酱醋布等生活日用品。大集上还有固定的铁匠铺、药铺、剃头铺,集日是他们买卖最好的日子。

到上世纪60年代,大集被严令撤销,并说它是资本主义滋生的。庄户人的日常买卖要到供销社,所有生活日用品全部凭票凭证供应,这一禁就是十年。

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秋天,被禁了十年的大集又重新开集了,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离正式开集还有两三天,被定为集市的一条宽阔的土路就被我等小商小贩用绳索或碎砖烂瓦划定为各自的领地。那些城里的国营商店和附近村庄的供销社更是出手不凡,干脆扎起一个个布棚,高音喇叭震耳欲聋。最抢眼的还是苗庄西头那个大戏台,高高的戏台全是用木板搭就,台顶的苇席亮亮闪闪全是新的。听说戏台是为开集而搭,戏班是县京剧团,所唱戏全是传统古装戏,一唱就是七天。

开集这天终于盼到,刚交半夜我就起床,推起我那两货郎车就往苗庄赶。中秋的天气有些凉意,黎明前更觉寒冷、且露水重,等我赶到集上全身上下已被露水打湿。我认为我来得最早呢,可离集还有老远就听到叫嚷声。我加快脚步往前赶,好在我用碎砖占领的那块领地还空着。虽说天黑谁也看不清谁,可人们都像老熟人似地打招呼,早来的帮晚来的卸车,晚来的向早来的问好,大集把素不相识的人都变成了亲人,气氛是那么融洽温馨。一会的功夫天就放亮,放眼望去,只觉往日那条宽阔的土路变窄了,黑压压的全是人。当那轮旭日升起的时候,大集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正当我忙于生意,几个戴红箍的人朝我走来,我马上紧张起来,怎么?都改革开放啦,还割我们的“资本主义尾巴”?戴红箍的人看到我们的表情笑了笑没说话,却递给每个摆摊的人一张小纸条,说是免费餐券,凭此券可到大集的定点蒸包铺去领蒸包,我们的表情从惊恐又变成惊奇。我怀着疑惑的心情往一蒸包铺走去,果不其然,一张小小的纸条竟能领五个大蒸包,盘古至今还从未听说摆地摊赶集还有人管饭,这真是世界变化太快。

早饭过后集市达到高潮,各商店摊位的喇叭像磁铁一样把集市的人往自己摊位前吸,摆地摊的也不示弱,我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大喊:“老不欺,少不瞒,一双袜子一块钱。”买东西的人左挑右选,整个集市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即便对面说话也要高声大喊。这种气氛一直到下午两点才慢慢降温,因为庄西头的大戏已经开演。

光阴如梭,时光飞转,苗庄大集至今又走过30多年。大集当然不能与30年前同日而语,当年的哪个百货小地摊早已变成农村小超市,可无论怎么变也变不了我好赶集的嗜好,因为农村大集是我由穷变富的起点。

苗庄大集也早已不是30多年前的模样,一排排整齐的板棚分列在柏油路两边,各种商品都按区域划分,农村的土特产都聚集在大集上,生活日用品也是一样不缺。大集就像一个博览会,它既显示了农村的老传统文化与风俗,又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新气象。

家电下乡给大集注入了新的内容,每逢集日,各商家都会带着各自的产品和党的惠民政策一同下乡,惠民为民深入人心。农资、农技也不甘落后,每个集日也是他们的为民服务日,宣传科学种田,接受农民咨询,他们的服务区往往是集市上人最多的地方。文化三农下乡也大都选择集日,人们可以做到赶集学习两不误。政府部门也不放过这个好日子,每逢集日,都会开着宣传车向农民宣传有关三农的政策法规。农村大集已不再是单纯的买与卖,而是集购物、休闲、交流、宣传等多功能的为农服务基地。

房子的变化

○赵秀华

我今年满50周岁,祖国35年改革开改放我亲身经历,感触颇深……

苦涩

35年前,我家6口人挤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那间平房是我从出生到结婚整整23年的居住地。记忆中的小平房,东西朝向,一铺火炕占据了屋内一半的面积,房间中不足1平方米的南窗是家里惟一的彩光来源地。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夏天,那间小房常常漏雨,有时外边下大雨,屋中下小雨,虽经多次维修,但往往是修了东边西边漏,油粘纸没少用,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油粘纸裂缝还得再重新修补。

那个时候平房家家没有暖气,点炉子烧火炕取暖是每家每天必备的家务功课。有一次,母亲急于上早班,点炉子时煤放多了,烟散不开,母亲离开家门不久,轰的一声火炕蹦塌了,正在睡觉的父亲和我们姐妹全被震醒了,屋里散发着烟灰,特别呛人。由于当时通讯工具不畅通,母亲对家里炕塌一事完全不知晓。午后,母亲下早班时看到这一情景后,立刻与请假回家的父亲一起重新修搭火炕,再点炉子烘干。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住处都十分紧张,一家人同时出去借宿是个挺大难题,也不太现实。在火炕刚刚搭好的当天晚上,我们一家人不得不睡在了冒着潮气的火炕上,次日早晨,家人身上都起了潮气疙瘩,特别的痒痒,久久不能散去。

暖色

20多年前,我家的老平房动迁改造,动迁两年半后,母亲回迁住进了60平方米的回迁楼房,从此,彻底告别了点炉子取暖的平房生活。那时,母亲年岁已大需要人照顾,父亲已经去世,我们姐妹四人均已出嫁。经全家协商,考虑大姐、姐夫当时居住的条件较差,一致同意大姐、姐夫搬到母亲住所与母亲共同生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地提高,母亲的退休金逐年上涨,姐姐、姐夫的收入也日渐提升。6年前,大姐、姐夫动用多年积蓄购买了带地热取暖的近百平方米商品房。新房钥匙下发后,姐姐、姐夫按照母亲的意思,认真装修了新房,购置了最新式家具、家电和屋内装饰用品,同年11月,母亲随姐姐一起乔迁新居。

从2007年11月母亲乔迁新居至今,老人家逢人便说:“我老太婆活了80多岁了,做梦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地热供暖的新房,真是有福分啊!”母亲发自内心挂在嘴边常说的有福分,着实是说在嘴上,乐在心里。

感悟

从12平方米小平房到60平方米的动迁房,再到近百平方米的商品房,母亲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几十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如果说改革开放35年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那么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国的百姓,就像现实生活中我的母亲一样,在寒冷的冬天里享受到了夏天般的温暖。如今,我们姐妹四人都购买了百余平方米的商品房,母亲可以随心情到任何一个女儿家居住,开开心心在冬天的暖室中幸福地生活,乐乐呵呵在盛夏通风的居室里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也许母亲居住条件的改善只是城市众多市民房屋改善的一个缩影,一个平凡的例子,但从这个缩影让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建设的步伐正在加速发展,正在向日新月异的目标挺进。

千里眼顺风耳

○张玲玲

上世纪80年代写信拍电报,90年代装电话带呼机:如今,打手机发短信,上网视频语音聊天。老百姓通讯方式的变迁,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迁。

“一封家信报平安”。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写信仍是最常用的远距离联系方式。亲朋好友间大多写信联系,每封信都写得像工作报告一样,当然回信也是如此。如果隔一段时间收不到信,就会觉得自己被遗忘了。当时同城发封信的邮费是4分钱;省内、国内的邮寄费是8分钱,一般三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到。除了写信外,如果有重要、紧急的事情需要联络时,就发电报。而按字计价的年代,总是把字数精而又减,生怕多花了钱。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只是那时人们在心中勾画的小康生活图景……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程控电话逐步推广,从单位到家庭,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此后,一种叫“BP机”的通讯工具开始风行,从数字机到汉显中文机,越来越先进,它留给人们的深刻记忆是,人们一旦接到信息,赶紧穿街走巷寻找座机回电话。BP机风靡不久,又来了“大哥大”,虽外观笨重,体积又大,一根天线又长又粗,可那时只有“老板”才能拥有不过作为手机的过渡产品,它们短暂出现后,就迅速淡出人们的生活。

21世纪手机、网络的普及,为老百姓架起了飞翔的梦想,坐在家里,你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这些工具的出现使通信联络变得更加快捷。如今,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其高效、快捷和低成本的特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手机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手机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快,一开始手机都是黑白屏幕的,后来有了蓝屏的,又推出彩屏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多,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到今天,带上网功能的,带摄像头、MP3、MP4、炒股软件、导航功能的,还能远程遥控:煮饭、开灯、开门、订票、电脑远程遥控、付款、购物等等,强大的无以复加。用户大多都换过很多次手机,但总也赶不上潮流。现在有了4G手机,据了解它有如下功能,一是现所有普通手机功能全有;二是家用电脑的所有功能;三是全球免费对讲通话;四是全国无漫游费,无月租、无年费、无最底消费、无封杀,5分直拔打遍全中国;五是发送超长短信;六是拍摄发送高清晰视频图片;七是登陆QQ/MSN速度最快;八是商务、学习、娱乐;九是在线交友聊天;十是卫星导航仪;十一是在无通信网络的情况下,可以对讲;十二是看电视是最基本的功能;十三是可以玩QQ游戏等网络游戏等。我国的手机用户数以亿计,高居世界第一。手机已经和钱包、钥匙一起,成了普通百姓的“出门必备三件”。成了最大众、最普通的联系工具。如今,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与万里之遥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聊天,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快乐。

从吃不饱到吃特色

○高谦

不经意间,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行了35年。然而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我,从“吃”说起无不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切内涵。有时细细梳理,许多感想萦绕在心头,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1970年3月出生在偏远农村的我,在1978年以前,家庭生活没有解决温饱,生活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那时全家每天把地瓜、南瓜、蔓菁、萝卜作为主食,就是窝窝头能吃饱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奢望。梦想中多想能够饱饱的吃一顿馒头,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童年时代的我,记得在腊月二十三以后明年的正月十五以前这段过年的日子里,总算见到了白面馒头,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够狼吞虎咽地吃顿饱饭,真正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因为过年以后,生活又要恢复常态,又要面对粗茶淡饭的清规戒律。或许是生活窘困的缘故吧,那时在我们农家走亲戚的礼物只能是馒头、花高山、枣卷子、年糕等,这就是最高档的礼品。记得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用一个红布兜包着,你来我往,直到把亲戚走完,馒头经过风吹日晒早已爆了皮裂开了花(由于我们家乡当地的风俗,那时走亲戚礼物不能全部放下,只能留一少部分,大部分还是原封不动的拿回),样子好看的馒头留下招待客人,样子难看的馒头只好自己解决掉。或许是家境清贫和生活拮据的缘故吧,童年的我最喜欢走亲戚了,因为这样不仅能够穿上一身最干净的新衣服,还能得到老人送给自己几角钱的压岁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吃到平时最爱吃的馒头和鱼肉……

记忆中,农村的生活虽然清苦却是温馨的。为了生存,为了抚养身边的四个孩子,母亲每天都要起个大早推磨,童稚的我像个跟屁虫尾随在母亲身后,伴着石磨吱吱呀呀的转动声,我为母亲这种整日辛勤的劳作所困惑和不解。经常问母亲:“娘,咱啥时候也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母亲看着童稚的我,苦笑道:“星儿,今后咱家的日子肯定会好的。”经过一上午劳作,母亲把碾好的玉米面放上适量的榆叶、榆钱、槐花以及其它野菜蒸成菜巴拉子吃。

由于生活贫困和匮乏,那时我们村家家户户有储存萝卜、地瓜、白菜的地窖,萝卜、地瓜、白菜等就是我们全家整个冬天的口粮。为了招待客人,有时候家中留有部分好吃的,诸如麻花、油条,饼干等,母亲只好把这些好吃的放在一个篮子里,用一个铁钩挂在屋梁上。记得有一次,我与姐姐为了吃到篮子里的食物,踩着凳子飘起小脚去够,谁知饼干没有吃到,板凳却绊倒了,我摔得鼻青脸肿,为此姐姐挨了父母一顿狠尅……

自1982年开始我考入初中,一段时期经常住校。尽管家庭生活有了一定改善,每次上学我带的是黑面卷子(里面一部分玉米面、一部分粗粮相互融合蒸成)而家人吃的却是窝窝头,那时我常想,能够过上天天上顿饺子下顿面的生活那该多么幸福啊。谁知这个梦想在1986年真的变为现实。伴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全面推广以后,农民甩开膀子在的土地上大干,粮食产量连年递增,我的家乡桓台县建成了全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粮仓,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上顿饺子下顿面”的梦想真正变为了现实,农民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再也不为一天三餐犯愁了。然而,由于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吃惯细粮的人们又开始思念粗粮,窝头、煎饼、小杂粮等作为调剂食品,偶尔端上饭桌反倒成了大家的最爱。

现在回到家乡,每每谈起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年近八旬的母亲总是高兴地说:“多亏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咱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咱农民的福气,千言万语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啊……”

新闻推荐

校讯通不得强制使用家电保修有期限

...

桓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桓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我爱我班唱响青春2014-01-03 17:30
集中清查烟花爆竹2014-01-08 17:30
评论:(改革开放35周年征文)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