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桓台新闻 > 正文

《河父海母》:李玉文对故乡缱绻的精神解析

来源:黄河口晚刊 2011-06-15 23:43   https://www.yybnet.net/

李玉文,男,生于1968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籍贯东营市河口区,大学法律专业,现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先后从事教师、新闻记者、党政机关公务员等职业。

1988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其中《河父海母》在《十月》杂志发表、重庆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文学界、评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称为一部有异质因素的长篇小说,获《十月》优秀长篇小说奖、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东营市文学特别贡献奖,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大众日报等四十多家媒体连载、改写和报道,新浪、搜狐、腾讯等上百家网站转载。2008年5月,《十月》杂志社组织召开“中国当前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暨《河父海母》研讨会”,与会的李存葆、梁晓声、李佩甫、谈歌、刘庆邦、白烨等60多位作家、评论家对该小说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大胆的文学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众所周知,文学评论家的眼光是严重“挑刺”的。

所以,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蛰伏于社会最基层的普通作者的文学作品是很难同时获得诸多文学评论大家共同褒奖的。然而,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却受到了这份“破天荒”的殊荣,并被三家单位共同推荐角逐茅盾文学奖。这在当今略显沉闷的中国文坛绝对是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这部被评价为有着“异质因素,被称做中国版《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河父海母》,是离家多年的李玉文对魂牵梦绕的故乡的精神皈依和解析。

心中飘着故乡的云

不管过去多少年,李玉文肯定记得1990年他离开家乡时的样子,而他在河口生活的22年,也必定会密实地充盈着时光虽逝却依旧清晰的记忆——— 那一段被浑浊咸涩的河海之风吹拂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岁月!

1968年,李玉文出生在东营市河口区。那时候,他的父辈已经在那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开垦出肥沃。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滋养了他,做过民办教师的他从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蝉蜕》出版。

就在那一年,为了谋生,他离开河口,先后在桓台县新闻宣传部门、政府部门工作,之后又从事企业管理。而从此以后,他的心就是“一半在那边,一半在这边。”

生养了他的故乡和故乡的风土人情时刻占据着他的心,而且,离开家乡到了另外一个环境的他,也发现了家乡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非常独特的一面,在非常强烈的“想家”的情绪下,那份对家乡的依恋越来越强烈,对家乡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也积累了许多。

经过客观冷静的沉淀和思考之后,2000年,李玉文开始了长篇小说《河父海母》的创作。这是一部以描写邓吉昌一家为躲避日军侵华战乱落户河父海母之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与搏斗中发展繁衍的故事,小说以时间为轴,引领着读者走完蛤蟆湾在半个世纪中变迁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李玉文用具有穿透力的叙事手法带领人们穿越那些漫长的苦难岁月,体味生长于那片土地上的农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经历的艰难和困苦,也展现了中国农民用强大的韧性繁衍生息的生存意志和倔强的生命景观。

故乡是滋养心灵的根

其实,写一部有关家乡的作品是李玉文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迟迟没有动笔。

或许是离开家乡的愁绪更能张扬游子的文思,或许是家乡的水土依然滋养着他深扎于故土的根系,当这部被评价有着“异质因素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来了国内文学界的极力追捧,作品甚至被称作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2005年,《河父海母》先后在《十月》杂志发表,重庆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文学界、评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与莫言《生死疲劳》同获《十月》优秀长篇小说奖,同时,作品还获得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东营市文学特别贡献奖。

李玉文说,对于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而且一旦离开,这种感觉就会特别强烈。他说,老人们讲求“叶落归根”,一个人只有把身体安放在故乡,内心才会消除那种强烈的恐惧感。不管在外面生活多少年,对于故乡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多少年过去以后,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很容易淡忘,却依然对童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仿佛他们就栩栩如生地发生在眼前,触手可及。他说,那是一种很纯真的感情。

当《河父海母》被冠以“神性”、“魔性”与“魅性”的标签后,李玉文却说,那只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原因,对事件的一种误读。其实,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才是他最想透露的真实情感。一直被人认为是荒诞的描述却是垦荒拓业的父辈们真实的经历,正是这些过往组成了黄河尾闾地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而这些本土化的故事只有在黄河入海口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才会生长。

幸福的精神皈依

泛舟马踏湖的李玉文一身休闲的装扮,在古朴的木船上声音低缓地述说。

他时不时抬眼看一看眼前茂盛的芦苇,又低头注视着青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波光的湖水却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那条承载了厚重历史沧桑的浑黄大河。

李玉文说,人要经历一些东西,才会有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有了对故乡和亲情的精神依靠,才会更加浓烈。

他的父亲十九岁到了河口,每村三两户的农民从居住在地屋子里就与大自然搏斗,在退海之地垦荒,慢慢地,他们从住地屋子开始,住上了草房子、砖房子,直到现在有了更丰裕的生活,所以,生活在现在如“邓吉昌”般的父辈们有着特别强烈的幸福感。

在父辈们生存的土地上,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但这种独特的自然特征不是自然形成的,其中也饱含了丰富的历史厚重感,而对这个地域的描述,只有越过表象和表面最简单的体现,深入地挖掘和体现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才更有生命力。

在李玉文看来,活了九十六岁的姥姥有着像“刘氏”一样如海母般宽广博大的胸怀,她们的生存观就是“能改变的改变他,不能改变的适应他”。

李玉文把对故乡、对亲人强烈的情感倾泻在笔端,却把自己深深地掩藏起来,他压抑着、隐藏着对家乡真实又强烈的感情,用沉静的笔触平静地叙述着生活在河父海母之地人们的出生和死亡、生存和繁衍,因为对于生活在这片退海之地的村民来讲,生与死,都是那么平常。而隐藏自己真实感情的能力正是一个作家优秀的品质。

于是,他冷静得近乎冷酷的情感,都融化在那一句句沉稳平实、有些西化的语言里,渗透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 不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土地和浓烈的亲情依然是他永恒的精神皈依。 (记者 李静)

新闻推荐

史口镇统筹发展建设梦想家园

本报讯 “儿子的梦想是在家乡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我们老两口的梦想是跟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如今,都实现啦!”近日,东营区史口镇东三村年近50岁的魏海卫、赵建秀夫妇站在装修一新的新居里,望着窗外的绿地...

桓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桓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河父海母》:李玉文对故乡缱绻的精神解析)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