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高青新闻 > 正文

加快莱芜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来源:莱芜日报 2016-02-03 13:35   https://www.yybnet.net/

□潘大海

莱芜是以开发利用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深度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莱芜作为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加快转型成为全市面临的迫切任务。2013年,莱芜作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围绕推动莱芜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展了调研,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莱芜资源型城市发展概况

莱芜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莱芜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从2000年开始,莱芜资源型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000-2007年,全市钢铁产量由220万吨增长到1430万吨,铁矿石、煤炭产量由174万吨、52万吨增长到421万吨、107万吨。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莱芜经济的腾飞,2000-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05亿元、4.2亿元增长到372亿元、26.1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9%和29.8%,全市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莱芜逐渐形成了采矿、黑色金属冶炼、能源、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四大资源型支柱产业,2013年,四大产业实现产值、税收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8.3%和53.8%,年均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8%。可以说,资源型产业奠定了莱芜发展的基础,是莱芜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莱芜依托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工业与非工业发展不均衡,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发展不均衡,钢铁产业增加值、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最高均接近70%,2013年仍达到51.1%、23.7%,一业独大、一业独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实现增加值占GDP的40%,比全省低5个百分点。由于莱芜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导致经济运行稳定性差、波动大。像财政收入,2008年之前年度增速保持在30%左右,最高达到41.5%,2008年以来大幅回落,年均增速不到10%。

(二)经济发展粗放,低效增长问题十分突出。对凭借丰富资源迅速发展的路径依赖,导致对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发展质量不够重视,逐渐形成了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全市亿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为909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0亩。万元GDP能耗、电耗分别是全省的3.4倍和1.9倍。“十一五”末全市投资效益系数为0.23,2011年滑落到0.19,2012-2013年只有0.04,而2013年全省为0.13。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中初级产品收入利润率为1.9%,比全省低4.5个百分点。

(三)环境污染较重,生态保护压力很大。2013年,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和1.8倍,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全省的3倍和2.8倍。全市达到Ш类水质以上的河流、大中型水库只占1/10。2013年空气污染指数为105,空气质量为Ш级,属轻度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列全省第16位、第12位。全市采空区面积48平方公里,仅城市南部塌陷区就有27.9平方公里。

(四)产业相对低端,自主发展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只有5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1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层次不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仍属空白。人才严重不足,全市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不足900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0人,高技能人才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五)城市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对城市性质、功能的认识较浅,城市建设侧重服务企业生产,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滞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0%,燃气普及率为73%,均列全省第9位;集中供热普及率为55%,列全省第15位。中心城区发育不充分,规模、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城中村96个、棚户区80个,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0.4%,产城混合现象比较严重。2013年城镇化率55.18%,列全省第7位。

二、关于莱芜转型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莱芜要围绕建设一个体现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遵循“质效优先、产业先行,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统筹兼顾、务求实效”的原则,突出“优矿业、培多元、重生态、提城建、惠民生”这条主线,着力抓好钢铁产业优化提升,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全面做好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优矿业,即推动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加强科学调控,优化开发布局,推动资源型产业升级,为城市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本地资源勘探,及时开展储量利用调查,科学掌控开发节奏,力争2015年煤炭、铁矿石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和800万吨。逐步关停小型铁矿、煤矿、采石场和采砂场,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开采。鼓励矿业企业“走出去”,建设稳定的原料后备基地。二是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引导钢铁企业痛下决心,由追求规模、产能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型钢、不锈钢等优特钢产品,打造精品加工产业链,实现钢铁生产由做大向做精转变,力争3-5年不锈钢产量达到100万吨,优特钢占比超过50%。围绕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环节,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尾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工艺环保的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

(二)培多元,即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增强经济运行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立足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依托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大力发展煤化工和钢铁深加工产业,尽快引进1-2个能够支撑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巩固扩大产业优势。二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能源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扩大规模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品牌为目标,促其尽快做大、做优、做强,力争3-5年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服务业。落实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植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使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30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依托齐鲁钢铁物流园、五矿钢铁物流园、“三辣一麻”农副产品集散园等园区,建设钢铁、煤炭、生姜、大蒜等主要产品区域物流中心,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养老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层次,力争服务业增加值三年内达到40%。

(三)重生态,即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把环境保护融入转型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是突出抓好大气、水污染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废气排放,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建设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结合水生态文明市建设,健全“河长制”管理机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打造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9%、18%、11.5%和10.9%。二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严格落实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审查,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项目落地。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快淘汰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逐步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功能。力争“十三五”末,采空塌陷综合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均达到80%以上。抓好雪野、房干、王石门等北部生态区的保护和建设,严禁采矿、采石、采砂、取土等行为,禁止建设工业项目,严格控制文化旅游项目,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四)提城建,即大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城市更新”工程,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城市形象,为转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一是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围绕推动莱城主城区、钢城城区、口镇新城、雪野旅游新城组团发展,在发展布局上,充分考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莱协作区等重大区域战略,考虑与圈内各城市的合作与区分,实现与经济圈的功能整合;在推进战略上,突出抓好莱城主城区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集金融、商务、办公、文化等多种高端元素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促进城区规模扩大和人口集中,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各城区特色发展,钢城城区着力打造设施便利、环境优美的绿色钢铁示范区,口镇新城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雪野旅游新城着力打造具有城市功能的旅游度假区。推进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环境美好、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农村新社区。二是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加强集贸市场、马路市场、交通秩序治理,创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抓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等服务设施布局建设,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方便群众生活。三是突出抓好城市美化。从人的切身感受和使用需求出发,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整体提升城市建筑、主次干道、街道景观、广场公园等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档次。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搞好城区及周边山体绿化,实施水系综合治理,打造“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宜居城市。

(五)惠民生,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创新社会治理,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健全以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的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规定的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全部纳入保险范围,保障矿工的基本生活。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优先支持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4050”居民等群体再就业。二是加快独立工矿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强化政府引导和金融支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稳妥做好钢城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完善新建小区配套设施,逐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企业职工集中居住区改社区工作,不断改善集中居住区职工生活环境。抓好矿山安全生产,落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协调处理好资源开发、城市拆迁、企业破产重组等方面的问题,为转型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转型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支撑和保障。工作中建议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突出科技支撑。加快转变主要依靠要素成本推动、大量耗费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莱芜市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赶超,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校企合作,鼓励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9%以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员培训,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尽快扩张人才总量。

(二)突出增量带动。从增量入手,靠扩大增量、优化增量调优经济结构,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招商实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大力培植优特钢、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节水灌溉装备制造等8个“百亿”规模中小企业集群,迅速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力争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5%以上。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把握先后缓急和注重实效,积极推进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努力打造全省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三)突出环保倒逼。莱芜区域面积较小,环境容量有限,环保已成为决定莱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严格治污、保护环境是莱芜“输不起”的战斗。严格环保标准,确保国家、省环保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决不能因经济下滑、企业困难而降低环保要求。推行环保网格化管理,健全“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监管模式,确保无遗漏。健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把日常执法检查与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及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完善调度督查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加大问责力度,确保环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突出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城市转型。坚持把简化审批、放松管制放在首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速增效。加快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切实规范权力运行。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序竞争,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单是经济问题,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完全靠市场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制定发展规划、创优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城市转型营造优良外部环境。

(五)突出体制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先行先试,为转型发展增添活力。比如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前弄清楚负债表的内容、指标等要素,尝试尽早建立起来,以便准确把握自然资源衰减情况,做到有序有度开发。比如工商注册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登记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加快“先照后证”、“年报公示”等改革,争取企业注册1天内完成,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比如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补偿机制和治理机制,引进第三方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提高治理成效。

四、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领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健康的外部环境,确保转得正确、转得有序、转得有效。

(一)统一思想认识。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必须树立“一种意识”,即树立“起步靠资源、跨越靠转型”的意识,引导全市上下形成转型是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的普遍共识,营造关注转型、关心转型、鼓励转型的良好氛围。破除“两种观念”:一是破除重总量不重结构的观念。结构与质量、效益密切相关,结构有时比总量更重要。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增强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破除重当前不重长远的观念。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要坚持着眼长远,树立靠质量、靠效益求生存的理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纠正“三种心态”:一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态。城市转型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既拖不得也急不得,必须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稳得住手,有恒心、有毅力、有韧劲,稳扎稳打,确保实效。二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态。城市转型正当其时,不进则退,必须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抢占先机,闯出新路,实现率先发展。三是畏首畏尾、知难而退的心态。城市转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敢于碰硬,锐意攻坚,全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二)完善扶持政策。研究土地、矿产等资源资产性非税收入的征管措施,适时制定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等税政改革的实施办法,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成本真正体现到资源产品价格上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方式、融资产品、担保模式和业务流程,根据莱芜市转型发展的特点开发务实高效的融资产品,为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严格按投资强度供应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保护性区域,支持塌陷区治理,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

(三)严格考核奖惩。按照“转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把资源有序开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棚户区搬迁改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内容,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各级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转型发展上来。探索建立针对领导干部的中期、长期考核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的市、区、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主体在投融资、土地供应、招投标等方面予以限制,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皂【作者简介】潘大海,男,中共莱芜市委党校第30期县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新闻推荐

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督查组在日照潍坊淄博督查

本报综合消息 9月21日至25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敏率领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督促检查第三组先后到日照、潍坊、淄博三市进行现场督促检查。 在日照市,督...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加快莱芜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