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讯(记者梁生红)近日,走进肃南县明花乡深井子村的沙产业基地,一棵棵梭梭树迎风而立,一株株肉苁蓉摇曳多姿,为金色沙海披上了绿衣。近年来,明花乡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将沙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农牧民增收相结合,走出一条治沙与致富兼顾、生态治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梭梭是一种固沙植物,肉苁蓉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有‘沙漠人参’之誉,种植梭梭和肉苁蓉不仅让沙地披上绿装,还能在黄沙中淘到‘金子’。”深井子村沙产业基地负责人郭海狮介绍,他们从2002年开始,探索种植人工梭梭和肉苁蓉,从当初的10亩发展到如今的800亩,把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双海子村沙海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军在沙地查看今年新栽的文冠果苗。郭志军告诉记者,文冠果是一种食用油料树种,具有耐干旱、贫瘠,抗风沙等特点,合作社的沙地里还套种了梭梭、白刺等植物,下一步将接种肉苁蓉、锁阳等沙生经济作物,促进合作社发展、农牧民增收。与此同时,在上井村千亩生态沙产业示范基地里,种植的梭梭苗已40-50公分高。今年,上井村结合推进“三变”改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柳古墩滩农场3750亩耕地整体流转给甘肃上锦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并借助这一平台利用该区域沙漠资源丰富的优势,规划发展生态沙产业和沙漠旅游业。今年村上筹措30余万元,全村出动劳动力500多人次,铺设滴管30多万米,种植梭梭苗36万株,初步建成2000多亩生态沙产业示范园。“村上成立生态沙产业合作社,以‘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股权形式,以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股分红、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原则,确定入股和分红方式。下一步,生态沙产业示范园通过接种肉苁蓉、锁阳等沙生经济作物,对高沙窝沙漠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村委会主任安吉旭说。
新闻推荐
“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亮相台湾甘肃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唱主角
【本报讯】17日记者获悉,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甘肃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第五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
肃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