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丁山
“来水了!来水了!”肃南县大河乡大滩村党支部书记郑兴明合上电闸,汩汩清流便从一根碗口粗的输水管道中奔涌而出,当地牧民群众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是记者日前在大滩村清泉提灌工程通电试水现场看到的情景。
清泉牧业点是大滩村的冬春季牧场,这里没有地表径流,因为干旱缺水,生活在这里的20多户牧民和5000多头大小牲畜饱受缺水之苦。牧民杜建新告诉记者,冬天吃水需要到20多公里外的康乐乡榆木庄村的河里去拉,拉4吨水来回一趟的成本将近800元,一个冬天光拉水就得近3000元,遇上干旱的气候费用还多,而牛羊饮水基本靠吃积雪。
“我当书记这十几年,群众最大的难肠事就是吃水问题。这里山大沟深,引水需要修建提灌工程,施工难度很大。”郑兴明向记者道出实情:“村上不是不想解决,可一直以来苦于缺项目、缺资金。”
双联行动中,解决吃水难问题成了帮扶单位和干部着手的首要大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专门用于提灌工程的电力项目5月份开工建设,在短短20天时间内就架设了从皂矾沟工业园区到清泉牧业点的6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电的问题解决了,供水就有了保障。时隔一个月,大滩村提灌工程开工,架设输水管道7公里,修建了专门的供水点,牧民群众可就近饮羊或拉水储存在水窖里,再也不需长途奔波了。“现在去新修的供水点拉水只要2公里路程,拉一车水的费用不到100元,一个冬天下来能节省2000多元呢!”杜建新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对比账。
“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感谢政府、感谢双联行动!”汩汩清流滋润着牧民群众的心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武雪峰 进农家、交朋友、听意见、解难题……这份考卷,在乡间田野、牧区草原、社区企业,更在百姓心间。虽然考题各异,但评判标准只有一条:有没有走好群众路线。 这个春天,对肃南县机关干部来...
肃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