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玉勇翟继宗
近日,山丹县康源清真牛羊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焉支山”牌羊肉正式在淘宝网陇美商城销售,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及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开创了山丹地方名牌产品走向全国的先河。
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动羊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目前,畜禽养殖总量达274.2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4.12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218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羊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养羊业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但一直以来,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养殖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把羊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养羊大县向羊产业强县转型跨越发展成为普遍共识。该县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百万只羊产业开发工程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把羊产业确定为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大产业”之首。坚持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抓大户、建小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百社千户”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暖棚化、良种化、饲喂精细化“五大”工程,扶持建成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康源清真牛羊屠宰厂2户加工企业,形成年屠宰加工牛羊肉150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青海、新疆、广州等地。依托全省牛羊产业等项目建设,建成羊养殖小区70个、养殖场208个,完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12个,创建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9个,目前全部通过验收。5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达7867户,规模户养羊达78万只,肉羊规模养殖率达63.2%。
从“分户单干”到“抱团发展”合作社助力产业发展
该县位奇镇四坝村青年能人张金铭投资1800万元,在荒滩上建起高标准养殖场,并牵头成立甘肃万晟养殖专业合作社,年饲养羊只1.8万只,吸收附近劳动力40多人前来务工,实现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年利润360万元。“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让‘山丹羊\’在市场上更有话语权。”张金铭说。
该县通过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管理,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探索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途径,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同时,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购销信息及开展免费培训、实施投母还羔等形式,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较快发展。至目前,培育养羊专业合作组织65个,改造升级肉羊加工企业3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和肉羊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年举办培训班48场次,集中培训养殖户6588人次,现场指导养殖户4350多人次。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工、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从“单一”到“多元”投入好政策激发产业活力
“正是看到了发展‘羊产业\’有钱可赚,才下决心筹资建起海明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发羊财\’的路子。”该县清泉镇南关五社臧荣贵联合本村6户养殖户成立以肉羊育肥贩运为主的生发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20多万元,年出栏量达1600只以上,纯利润达32万元以上。
该县认真落实省上连续5年下达的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补贴政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补助资金,充分利用省上累计扶持资金3800多万元,拉动多方筹资1.6亿元,调动群众自筹资金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养羊业投入的主体。把群众现有的羊群作为资本经营,兴建养殖小区,兴办养殖企业,扩大规模养殖,提升规模养殖效益。一些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企业老板和群众,纷纷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使养羊业投入明显加大。特别是大量流动资金的注入,促使养羊业由长周期、微利向短周期、高利转变。同时,该县连续5年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群众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业,为羊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有效推动羊产业快速发展。
新闻推荐
山丹讯(记者安维龙)山丹县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通过抓源头查漏洞、抓整治排隐患、抓教育强基础等措施,切实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该县把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