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建刚
一个个新的党组织在基层建立,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走近乡村院落,一条条致富信息传到千家万户,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焉支大地上高高飘扬,山丹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正在乘风破浪、如火如荼的进行。2014年,该县基层党建工作以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职责,以“抓党建、破难题、促发展”、“百日争创”等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形式,切实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山丹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筑牢根基增活力
该县着力优化组织设置,完善服务体系,延伸服务触角,逐步将党组织建立在生产发展第一线、服务群众家门口、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发展聚合体,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覆盖的服务体系。为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该县着重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成立刘伏瓜菜、东沟双孢菇运销等产业协会党组织12个,敦煌、拉萨等劳务基地党组织6个,务工党员工作站和联络站6个。同时,成立社区党组织6个,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36.86%。按照“整顿任务明确化、整顿措施具体化、整顿过程规范化、整顿效果长效化”的要求,2014年年初确定的2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已全部完成整顿转化。
建强队伍促发展
该县结合实施“先锋引领”行动,着力打造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基层党组织服务队伍。全面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深入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全县能人型村干部比例达到89%。举办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班9期,培训人员1126人次。从省、市、县选派17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常务副书记,公开招考6名社区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并为6个社区选配大学生工作人员35名,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他们走村入户,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了解群众生活现状,急群众所急,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作用。
健全机制强服务
社有党小组便民服务点、村有便民服务站、乡镇有便民服务网点、县有便民服务大厅……该县着力发挥基层党员和党组织作用,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项目全部整合进便民服务点、便民服务大厅,推行村干部值班和全程代办制,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2014年,该县督促落实“一定三有”政策,为318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为790名离任村干部发放了养老补贴5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提高到8000元。指导建立党建工作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全县社区党建工作经费提高到5万元,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提高到1万元,保证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同时,该县结合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项目建设,积极盘活农村学校等闲置资源,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18个,建立党员活动中心87个,结合推行“民情流水线”工程,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6个。深入实施村干部创业富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工程,着力提升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以完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重点,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意见》,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建立群众反映问题“整理、分类、流转、反馈、督查”五步调处机制,2600多名农村党员认领了政策宣传、民事调解、计划生育、村务监督等18个岗位,对3200多件事项进行了承诺践诺,赢得了群众信任,促进了社会和谐。
新闻推荐
聂宏 下车后,我缩着脖子,跟着歪歪斜斜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走进村庄,突然这行脚印延伸到了一户人家,我一抬头才意识到毛糙的我,走过了自家的大门,不禁哑然失笑。虽然经常回娘家,但赶上大雪天的日子很少,好...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