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通村道路85公里,有效解决了15个贫困村10060人的出行难题。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24250人降到了2013年底的14200人,成功减贫100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初的6298元增至2014年初的8269元,增长31.3%……一串串醒目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而走在山丹的乡村,看到的是数字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一处处明显的变化,展示的是山丹县开展扶贫开发的明显实效。
本报记者翟继宗
深秋时节,走进位奇镇新开村移民搬迁点,装饰一新的小康住房、墙白瓦红的新门面、整齐划一的风景树让人眼前一亮,破房变新居、土路变成水泥路、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今日的新村,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一家能搬到这里得感谢移民搬迁这个好政策,住在这里,水电有保障,就医、孩子上学都很方便,不比城里差,咱农民盼的不就是这些嘛。”站在自家的新房前,位奇镇新开村村民钱泰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位奇镇新开村的变化只是该县实施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该县不断探索和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紧抓被确定为全省“插花型”贫困县和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试点县建设机遇,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整体脱贫为目标,突出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贫困群众能力提升三个重点,从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服务、提升发展水平入手,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按照扶贫攻坚试点县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工作重点,计划利用1年半时间,完成投资1.39亿元,全面建设通村道路48条、252公里,全县所有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计划投资2.37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处,全面解决90936人和23791名学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县委农办主任马琳介绍,目前,已开工建设通村公路130公里,完成投资6500万元;已投资1511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2处,解决了2个乡镇5个村,1188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来到山丹县东乐乡西屯村,一排排错落有致小康楼,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葡萄棚。“今年葡萄的长势不错,市场价也很可观,预计今年一座棚可收入1至2万元。”正在棚内为红提葡萄修穗整形的村民刘佳高兴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提高致富的能力、树立脱贫的信心成了山丹开展扶贫攻坚的广泛共识。该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以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为依托,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60多期,培训贫困乡村及移民区劳动力3.6万人(次)。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1个,积极发展肉羊、红提葡萄、双孢菇、旱地谷子、劳务等五大产业,扶持贫困村新建红提葡萄大棚260座、双孢菇大棚680座、养殖暖棚1020座,新建旱地谷子连片种植基地4个,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基本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预计今年贫困群众人均增收可超千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山丹讯山丹县国税局扎实开展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干部职工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该局认真做好“废改立”...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