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森
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山丹县霍城乡的农民娃夏学禹,分配到首都北京工作了。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能去一趟北京对当年的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种奢望。当时,穷困潦倒的中国农民,那种拮据的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学禹的爹,欣喜与忧愁交织,饱经风霜的老脸上写满了愁谱儿:“娃子,爹指望你大学毕业了,回到家乡来,能当个公社干部,一年能给家里买车煤,扶持一把你的兄弟姐妹。谁料想,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家里哪有钱给你作盘缠呀?”俗话说,一分钱难死个英雄汉。还是学禹的舅舅和姑妈站出来打了圆场:“大喜的日子,你就别叫穷了,学禹的行囊你们准备,盘缠我们包了……”学禹带了一箱书和简单的铺盖卷,怀揣着亲戚们拼凑的30元钱,上路了。
夏学禹进京到农业部报到了。初到京城工作,夏学禹正值风华正茂,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尽快把婚姻大事解决了。热心的同事也为他介绍了国家部委里工作的姑娘,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牵起那根男欢女爱的红线。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位杭州姑娘,走进了夏学禹的心中,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李爱英。
在农业部,夏学禹一干就是35年。部领导很喜欢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在农业部短暂而又漫长的35年里,夏学禹从一个不起眼的科员,默默无闻干到了正局级,被农业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底,夏学禹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部领导找他谈话了:“老夏,你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部里同志们公认的‘老黄牛\’。可今年你到了退休年龄,部务会议决定,批准你到龄退休。你是研究员,部里决定返聘你继续工作……”夏学禹想了想说:“我真心感谢部领导对我的关怀,我退休后要回到故乡去,做一个半职业的农民,去为家乡发挥一些余热……”部领导被夏学禹的高风亮节折服了。
今年初,夏学禹递交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与途径》的调研报告后,对老伴说:“我们回甘肃老家吧,甘肃农村有我回报社会更广阔的天地。”与老夏一起风风雨雨生活了30多年的老伴儿,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老夏的禀性,老伴儿点点头,默默地同意了。老夏回到老家后,不见官,不扰民。亲自动手改造多年来破败不堪的农舍,处理屋顶,粉刷墙壁,整理书屋,铺平院落;默默无闻地务劳多年来荒芜杂乱的花圃、菜畦、果园,深翻松土,除去杂草,施以农家有机肥。花圃里种了花卉;菜畦搭起小温棚,种植精细蔬菜……半年下来,老夏两鬓平添了华发,两条胳膊被骄阳晒褪了一层皮。苦虽苦,心乐呀,生活踏实。焕然一新的故居,成了老夏的心灵家园。休憩之时,老夏翻阅藏书,他还兴致盎然地吟出了“一生京城情,老来还故里。浊酒三五盅,往来皆知己。”的打油诗直抒情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值金秋八月收获的季节,花圃里鲜花争艳,蜂飞蝶舞;果园里硕果累累,瓜果飘香;菜畦里豆荚爬满架,西红柿坠枝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亲们笑着问:“老夏,你怎么把一个荒草坑,倒腾成了一个果蔬生态园啊!”老夏笑呵呵地说:“瓜菜半年粮啊,这个园子闲着也是浪费。”老夏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带头整治村落环境卫生,和村干部一起商议发展村社经济、推销地方农特产品的致富思路。乡亲们风趣地说:“我们村的京官专家,还真的还乡啦!一点架子都没有,完全像个农民。”
(作者:山丹县艾黎纪念馆)
新闻推荐
山丹讯 针对“闪婚”、“闪离”等情况发生,山丹县及时调整婚姻登记工作思路,努力拓展婚姻服务领域,拒绝草率,防止“闪离”,努力挽救“边缘婚姻”,共建和谐家庭。 该县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行善意...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