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彤 张小军
“感谢组织对我们的关心,感谢帮助我们贫困百姓脱贫致富谋发展的各级领导干部……。”山丹县陈户乡盘山村10位贫困群众从双联干部手里接过慰问金时激动万分。这是该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关于扶贫攻坚“1236”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脱贫摘帽这一基本任务,在“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上狠下功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去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1661元增长到2480元,增长49.3%;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43万人减少到1.4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9%降低到9.31%,切实走出了一条祁连山浅山区“插花型”贫困县推进扶贫开发,实现整体脱贫的路子。
基础先行夯实发展之路
该县沿山贫困乡村山高坡陡、地处偏远,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交通不便、饮水不安全成了群众贫困的根源,农业基础薄弱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针对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该县抢抓被列为全省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试点县的契机,科学编制《山丹县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实施方案》,紧紧围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两项重点,计划利用1年半时间,完成投资1.39亿元,全面建设通村道路48条254.6公里,力争全县所有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计划完成投资1.56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处,全面解决农村8949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至目前,完成投资6167万元,建成通村公路18条90公里;完成投资7248万元,建成陈户寺沟,位奇新开,老军潘庄等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个乡镇15个村3108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产业跟进撬开致富大门
针对沿山贫困乡村“滩大地广、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现状,该县按照“四个一”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群众意愿选准一项种植业或养殖业作为基础产业,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84万元启动整村推进项目8个,落实种养业项目47个。“以前靠山地种粮食,旱涝不保收,产出低,生活困难。这两年政府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我种植了双孢菇,一年下来净赚10多万多元,全村已有10多户农户像我一样搞起了双孢菇种植。”大马营乡新墩村党支部书记赵荣介绍说。今年,该县积极与爱福公司合作,建立菌种场1个,建成双孢菇发酵隧道10孔,从菌种生产、原料发酵到规模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同时,将肉羊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仅养殖业一项就为该县贫困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智力扶贫提升内在动力
该县共有农村劳动力9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万人,有3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如何让这些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真正活得“精彩”?县上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两后生”培训项目,在强化“造血”功能上求突破,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转移步伐,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实现了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的目标。至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推荐转移就业8650多人。同时,继续加大对初级技工培训力度,组织返乡农民工培训8期 4200多人,全部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正在成为山丹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其带来的经济收入几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
新闻推荐
一个时代逝去,一段爱情永存,《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平凡的故事演绎,却让人久久感动。穿插于其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那么淳朴实在却深刻隽永,我被深深折服吸引,想起那句:人生坎坷,风雨同舟,悲欢同乐,冷暖...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