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版)整村流转实现效益最大化
“过去忙活一年,6亩地满打满算净赚不到2000元。现在把6亩地租给协会,一年净赚3000元不说,在基地上打工还赚了5000多元哩!”清泉镇双桥村农民李云说。双桥村地处城郊2公里,人均耕地仅有1.3亩。该村结合实际,针对种植单一、群众收入低的问题,明确提出“种植集约化、特色产业化、增收多元化”发展思路,先后成立花卉蔬菜制种和马铃薯种植两个专业协会,引进酒泉东方制种公司花卉蔬菜制种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制种面积由最初的120亩发展到6000亩,仅此一项,制种户人均增收360元。为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值,村上与瑞达淀粉、芋兴粉业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姻”,以“支部+协会”、“企业+基地”的方式,租赁本村及周边清泉、郇庄、北湾、南湖等村耕地发展订单产业。土地整体流转规模经营后,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从种植业上解放出来,安心从事劳务输出和二三产业;在家闲散劳动力收取土地租金,围绕产业基地从事季节性务工,成了务工种田两不误的“两栖型”农民;种植大户农业贷款及时偿还,机械化作业队跨乡服务……全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
土地流转“链”起产业
见到全国种粮大户吴江贤时,他正在自己的面粉加工厂里忙碌。“农户的土地自己种,每亩地按种植大麦、小麦计算,除去成本后,亩收入最多400至500元;土地流转后,每亩地除净收入500至600元租金外,还能在地里、厂里打工获得7000多元收入。”吴江贤告诉记者,现在农民自主种田的积极性已经不高,都愿意流转土地。土地通过流转实现集中经营,促进农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链的形成和农业科技升级。“我在清泉村和周边村流转土地3500亩,种植小麦和紫花草,小麦为面粉厂提供加工原料,麦麸和紫花草则是养殖场牛羊的营养品。当然,这还不够,其他村社零星农户种植的5万亩小麦也是我的订单田,大户种植的1万亩小麦也
随行就市收购……”说起产业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吴江贤津津乐道。的确,在山丹县像吴江贤这样的规模经营户,通过土地流转“链”起产业,搞生产、加工、养殖,生命力强、效益高、带动性好,且具有长期性,使大多数农民摆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由过去只靠单一种植的微薄收入转向依靠土地租金、劳务输出、二三产业多元化的创收之路。据统计,该县已有2.6万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加上季节性务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变成了复合型农民和产业工人。
流转,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促进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目前,全县马铃薯、高原夏菜、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并全程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率达80%以上,农作物标准化栽培面积达40万亩以上。
流转,解放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更精彩,开始了别样的人生。
新闻推荐
近日,市审计局党支部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员承诺书》内容,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在填写党员承诺书时,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三严三实”和反对“四风”内容添加充实到党员承诺书中,并积极遵守。 &...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