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刚 张彦龙
山丹县陈户乡岸头村村民杜军外出打工4年,不仅开着小汽车回家,还住上新楼房,让村民们羡慕不已。近年来,该乡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做大做响劳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劳务经济路子,使劳务输出成为群众增收“当家产业”。
培训技能提素质
“有了瓦工培训毕业证,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技术而被企业拒之门外。”拿到瓦工培训毕业证的陈户乡王城村农民杲友善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乡把输前培训作为重点,实现“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着力打造“技能型”劳务。结合全市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对农村劳动力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组织技能考试,合格后发放各类专业证书,持证上岗,实现稳定就业。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700多人,400多人领取了职业技能证书。邀请县劳务办、人社局、工会等部门组织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劳务知识、劳动关系权力维护等知识培训,每年开展专业培训30场,培训人员在1100人以上。
能人带动成规模
王仁荣是该乡王城村农民,也是最早的劳务输出带头人之一,他带领200多名乡亲在青海、新疆、阿右旗等地修建楼房,从业人员年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
在该乡,像王仁荣这样在外靠劳务输出创业成功,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0多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每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多人。乡上成立致富能人和劳务两个协会,一方面协助乡上搞培训,另一方面联系劳务信息,组织群众输出,两个协会每年输出劳务人员在4000人以上,同时,联系在新疆种植棉花的本乡籍能人,组织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出,全乡每年有1000多名妇女赴新疆采摘棉花。据估算,千名劳务“娘子军”仅两个月时间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
依靠品牌占市场
该乡创建的“丝路硬汉子”(石棉工)劳务品牌,已成为西部劳务市场上的响亮品牌。目前,在该品牌旗下的务工人员达4000多人,年收入达1.6亿元。
该乡通过整合资源、集团输出、打造品牌、创建基地等措施,提高农民工在外的整体竞争力。在政府推动和能人带动下,把具有技术特长的农民组成人才团队,打造技能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劳务品牌,实行规范化、订单化管理,把劳务做成特色明显、品牌过硬、极具活力的“当家产业”,实现创收最大化。目前,该乡在敦煌、阿克塞、且末、花土沟等地建立劳务基地16个。结合县城附近群众“边农边工”的实际,依托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就地进行转移,把昔日的庄稼汉培养成今日的“产业工人”,2013年全乡在县内就业人员达600多人。
新闻推荐
山丹讯(记者安维龙)2013年,山丹县紧跟国家农业政策和投资导向,重点抓好农业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争取工作,共获批农业项目65项,总投资1.46亿元;完成招商引资4.6亿元,完成投资1.45亿元。该县组织申...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