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勤
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又称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是山丹十景之一的“删丹朝晖”命名地,景区风景优美,有“小黄山”之美誉。
景区内有据传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钟山寺旧址,复建的宗教圣地玉皇殿,游人如织,更是消夏避暑、度假旅游的游览胜地。快接近西北名山焉支山的时候,感受着各种植物包裹下的独特风情,心情也渐渐绿了起来。
乘坐观光车上山,只见焉支山峰拔地而起,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四周山壑纵横,溪间清流潺潺;崖峰松柏苍翠,碧绿欲滴;谷底绿树青藤,参差披拂;云层若翔若舞,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七月的焉支山,不会让人感到燥热,早晚还有些凉意呢。
焉支山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史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
据山丹县志记载:城东南五十里大黄山,古浑邪王治地。川岩秀丽,水响谷间,四顾野鸟喧鸣,名花照眼,松柏匝植,药草满山,辉映一片,铺若胭脂。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焉支山东连永昌,南望祁连,西接张掖,北眺龙首,地势险要,素有“甘凉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狩二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史载隋大业5年隋炀帝西行时,据传曾登此山谒见西域27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甘州、凉州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鲜艳,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焉支山便成了宣扬国威之所。唐代时,唐玄宗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建宁济公祠。明代在此旧址建成了钟山寺。现在的钟山寺经过重新修缮,红楼殿堂,平台亭阁,在浓郁的原始森林中,香烟袅袅,梵音飘飘,一派古色古香。忽然想起焉支山自古以来就是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流韵里,那一首首诗歌却像这久久不散的烟雾氤氲在了我的记忆中。“叠鼓遥翻翰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这些诗句,是历史中走来的焉支山的文化形象。历史上一些大名鼎鼎的军旅诗人,他们醉酒河西,诗写大漠,笔雕边陲,为焉支山增添了新的文化高度。这些千古绝唱,让焉支山有了多方位的文化推介。遥想焉支山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匈奴为什么要哭的原因。使匈奴妇女痛失颜色的,不是一座土山,不是一种草,而是那种可以寄托生命的梦之所在。
“三十六道沟,七十二个嘴,每个嘴底下都有水。”这是流传在焉支山下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是焉支山水资源充沛、百溪争流的最好例证。山因植被繁茂而涵养了水源,因水资源丰富而滋润了林木,这就是焉支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根基。沿着焉支峡下山,一路上流水淙淙,踏着林荫栈道前行,这些栈道则犹如一把把折尺伸向山门。
我不知道两千多年前的焉支山是什么模样,但从驰骋在马背上的匈奴的悲歌和诗人的吟咏中,我知道这里就是福地。在广袤的大西北,还保存着这样一方明净的土地,还保存着一方温情的文化之脉,我想,这就是焉支山歌经久不息地传唱,从亘古到现代的动力吧。
回想那一路的花草葳蕤,感慨着那种绿到人心,沁入骨髓的惬意。焉支山,这座生态之山、文化之山,正从历史的雄浑中大步走来……
(作者:甘州区花寨中学)
新闻推荐
□张成新 近几年,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向社会及家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重视师德建设,坚持正确导向。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