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张掖 今日山丹 今日民乐 今日临泽 今日高台 今日肃南
地方网 > 甘肃 > 张掖市 > 今日张掖 > 正文

星光不负石岗墩

来源:张掖日报 2021-11-26 09:30   https://www.yybnet.net/

█武建寿

来到前进牧业,经常听到“石岗墩”三个字,原因是前进牧业最大的牧场在石岗墩、最大的饲草基地在石岗墩;各级领导和农业专家调研要去石岗墩,各地参观考察的客商要去石岗墩……石岗墩,这个距市区30多公里,曾经的沙漠,现在的绿洲,在近几年成了张掖市农业产业化的网红地。仅前进牧业在石岗墩的饲草地就有近3万亩,牧场5个,下属10个场(厂)。这片热土也总是让我牵挂,时常有一种魂牵梦萦的情愫环绕在心头。因工作关系,我走马观花的去过部分饲草地、牧场及单位,尽管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期盼着走遍石岗墩的每一个角落,来一次全景式的观察,做一次“剥洋葱”式的了解。

八月的一天,在前进村党委原副书记周元的陪同下,我们从前进村出发,沿着前进牧业石岗墩基地的方向缓缓而行。老书记周元是前进村和前进牧业的创业者,尽管年近65岁,但精神矍铄,每每讲起前进牧业的成长发展,他总是慷慨激昂,如数家珍,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工作岗位。我们一路走,他一路指点,哪块地是如何开垦的,哪个场(厂)是怎么建设的,激情飞扬,不知疲倦。我感觉到,他对这块土地,对前进牧业饱含深情,更对前进牧业的将来满怀憧憬。

到了饲草地,我们没有走水泥硬化的大路,选择从一片片玉米地中间的小路穿过。车子行走在茫茫田野,犹如置身于绿色海洋的一叶扁舟,向着天际远航。脚下是湿润的泥土小路,头顶是蓝天白云,路两边的玉米挺拔向上,像两道墙,将左右视野遮蔽得严严实实,只剩下一条小路直通远方。站在玉米地,闭上双眼,聆听着绿波的涛声,才会明白“碧波万顷”的蕴意。

玉米原产于美洲,以北美为盛,据说是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墨西哥也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当人们将玉米引种在北纬37度的植物黄金带上,玉米找到了诠释生命的最佳土壤,便将生命尽情绽放,用最优秀的品质报答辛勤劳作的人们。在食品短缺的年代,玉米一度是北方乡民们的主粮。现如今,这些拯救了人类的植物,变成了奶牛的口粮,吃进去的是玉米,挤出来的是牛奶,这种牛奶品质能不高贵?

穿过玉米地,我们来到了苜蓿地。在石岗墩滩,由于极好的光照资源,加之新开垦的土地没有污染,非常适合种植有机生态苜蓿。苜蓿每年可以割四茬,现在是第四茬,枝条纤细,墨绿中带着鹅黄,像是早春的嫩芽,迎风招展,姿态万千。老书记说,苜蓿是“牧草之王”,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白质中氨基酸比较齐全,奶牛必需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河西走廊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土地资源,没有工业污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的苜蓿和其他饲草是天然的绿色植物,品质优良,所以前进牧业生产的牛奶各项指标优良,得到了全国著名乳制品生产企业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认可,这是前进牧业发展牛产业的资源优势,也使前进牧业“种最好的草,养最好的牛,产最好的奶”这一发展理念有了支撑基础。

紫花苜蓿也叫紫苜蓿、苜蓿。原产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据记载,苜蓿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的种子,从那时起,中原大地开始种植苜蓿,中国栽培苜蓿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大宛列传》就有“马嗜苜蓿”之说。汉天子为养马也种植苜蓿。用它喂马,喂牛,膘肥体壮。由此说明,地处西域的张掖,也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种植苜蓿的地方。历史上,种苜蓿还有一大用处,就是为了防备“歉年”。遇到年景不好,地里歉收,苜蓿便成了充饥的主食。抓上一把杂面,掺上些苜蓿,拌一拌,上笼一蒸,吃起来香喷喷,甜丝丝的。

老书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城郊地少人多,前进村在石岗墩设置了农场,由于自然条件太差,历时十年,开垦了100多亩土地,办了农场,但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开垦代价大,始终裹足不前。进入21世纪,前进村在党支部书记马志祥一班人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探索,用工业思维办农业,立足农业产业化,克服无水、无电、无路、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将农场的100亩土地拓展成1000亩,将昔日的沙漠建设成绿洲,为前进牧业一步步走向远方奠定了基础。

我登上高处,向北眺望这片被前进人开拓出的绿洲。生机勃勃的牧场、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等各种配套设施点缀在田野里,犹如颗颗珍珠,光芒璀璨,使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海灵动飞扬。一种博大的精神沿着岁月沧桑的痕迹向地平线的方向扩展,一种高傲的情绪顺着时光的视线上升,在湛蓝饱满的天空,谱写着壮丽的欢歌。从线装古书中发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赞叹,从古长城垛口飘逸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早已了无踪迹。曾经苍凉悲壮的漠风,被草木葳蕤的风情洞穿,昔日荒漠,“换了人间”。

苍翠葱茏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开拓者深深浅浅的脚印和不屈不挠的影子。他们冒着风沙打井取水,封沙育林,平整土地,播下种子,数不清的汗珠洒在不毛之地,数不清的绿色旗帜逐渐扎根、生长起来,被风沙掩埋的土地,抖落粘满尘埃的忧伤,重新焕发出神采奕奕的希望,各种草木用顽强的生命变成绿色成荫的诗行。其实,沙漠的内心并不甘寂寞,一天也未停歇生长的脚步,一天也未泯灭绿色的渴盼,当前进人的脚印踏上这里,当前进人的铁锨高高举起,当前进人的汗水浸透寂静,在漫长的等待中,这片沙漠千年的渴望所愿得偿,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变成实实在在的风景。

在高高飘扬的红旗下,心存高远的决策者,义无反顾的开拓者,埋头苦干的奋斗者,用他们的智慧、辛劳和汗水演奏出一曲雄浑激昂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进行曲,变幻出一群群黑白相间的肥硕奶牛,吟诵着一首首阳光明媚的乡村振兴诗章。“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我想,这句话用在前进人的身上,用在石岗墩的开拓者身上应该是可以的。没有前进牧业决策者博大的胸怀、超人的胆识,没有前进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披星戴月的艰苦奋斗,就没有这片牧场、工厂、饲草地上的生机盎然,也不会将前进牧业从一个村办奶牛养殖合作社发展成为一家集乳品生产、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运输、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为一体,甘肃省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曾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这句简短的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体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无穷。前进牧业能以石岗墩为立足点,走出张掖,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坚定支持,离不开前进牧业这个村办集体经济组织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拼搏。

石岗墩,从千年的沉淀和深重的历史中走出来,从一个个顽强奋斗的故事中走出来,演绎出一曲前进村、长安镇、甘州区、张掖市乃至甘肃省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的交响华章。

新闻推荐

甘州区乌江镇: “一村一品”显特色 富农增收助振兴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星光不负石岗墩)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