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枫
近年来,甘州区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畜牧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截止2017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003.11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17.36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3216元。
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
2017年12月29日,经过18个月的紧张筹备与施工,甘肃三元乳业新建日处理500吨生鲜乳加工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填补了张掖市生产高端品牌乳制品的空白。
近年来,甘州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截止2017年底,全区出栏5000头以上大型草食畜牧养殖企业28个,年生产加工万吨以上企业3家,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草食畜养殖专业合作社132个,秸秆加工生产企业30家,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及畜牧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区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34家,覆盖率达75.91%;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5个,辐射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场388个,畜禽标准化覆盖率达75.2%。
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畜牧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规模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向全产业链要效益。共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带动农户14300多户,初步构建以前进牧业为重点的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沅博牧业为重点的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
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
记者日前走进张掖嘉信农贸市场活禽交易中心,市民周先生一大早就来买鸡,“以前不用跑这么远就能买上鸡,现在统一搬迁到这里,虽然远了些,但从环保角度看,还是对老百姓好。”
据张掖嘉信农贸市场活禽交易中心主任张军介绍,目前,市场里共有26户活禽交易商,日均交易活禽3180只,屠宰销售禽类2940只。将活禽交易和宰杀分开,严格按照检疫标准,不仅规范了商户管理,净化了城区环境卫生,还保障了市民的食品安全。
同样在沅博牛羊交易市场,市场内人山人海,来自张掖本地和新疆、青海的商贩忙着洽谈交易。据该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每天来中心的交易户达200多户,羊交易量2000多只,高峰期达4000多只,牛交易量是80多头。
2017年,甘州区统一安排部署,联合公安、食药、宗教、工商、交警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多管齐下,利用媒体广泛宣传规范畜禽交易及屠宰市场的重要意义,引导经营者到定点区域进行交易、屠宰。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关闭南关四社活畜交易市场,并将南关四社屠宰经营户、贩运交易户、皮张下水经营户和城区牛羊屠宰经营户搬到政府定点场所生产经营。依法关闭城乡区域内54家禽类交易市场和40个烫鸡店,统一搬迁至张掖嘉信农贸市场活禽交易市场,活禽及禽类产品集中定点交易及屠宰步入正轨。
粮改饲实现农牧“双赢”
流转800亩地,再与农户签约700亩种植青贮玉米,就够800头牛吃一年了。借助国家“粮改饲”政策,甘州区鼎盛伟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伟正在探索2018年肉牛养殖新办法。
李伟说,他搞起养殖后才发现,养殖肉牛需要大量饲料,而玉米青贮饲料营养高。于是,他开始在流转到的土地上探索饲料玉米种植和青贮的办法。2017年,李伟和三闸镇及周边30户种植户签订1300亩地饲草收购合同,不仅保证了肉牛营养,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对于农户来说,青贮玉米种植花费的人工少成本低,一亩地比大田玉米多卖200多元,还有更多的时间去打工。
区上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带动全区推广种植青贮玉米6万亩,收贮全株青贮玉米30万吨。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技术培训、宣传等形式,开展全株青贮玉米种植、收割、青贮、饲喂等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专业青贮玉米收获加工合作社28家,购买大型青贮收获机40余台、运输车辆200余辆,年收获面积达44万亩。
区畜牧局局长张杰说:“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成本相对低,种植户收入每亩普遍增加200多元,实现农牧‘双赢\’,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保护了环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张掖市又有63人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按照省上有关规定,对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为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张掖市各有关单...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