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文
下午,我从一个叫不上名的家属院门口走过时,看到一个长着圈脸络腮胡的中年男人骑着一辆铁皮焊制车厢的红色三轮车从家属院门口走过。三轮车的车厢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正宗罗城胡麻油。而在我所在的这个小城,对于“罗城”两个字知晓率已非常高。比如罗城面筋、罗城拉面、罗城醋、罗城烧壳子等。为什么大家会对罗城的东西这么推崇呢?
比如说,对于面筋的做法,高台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做,而不光是罗城人才会;胡麻油也是很多地方种胡麻;醋是在高台手工醋没落和濒临灭绝的时候,罗城还有人在做纯手工醋。至于罗城面筋、罗城拉面、罗城烧壳子这些都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物,却体现出罗城面粉的品质。这是吃过罗城小麦面粉作成食品的人说的。罗城的小麦面粉为什么就这么好吃呢?那是因为罗城污染少,日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所以磨出的面粉品质好,所以做出的面筋、面条、馍馍自然很有味道。
在高台,罗城的名气甚至大过高台。那是因为高台自汉代建县,后来的县址一个是骆驼城,一个就是罗城。明代时,在高台曾设立过两个守御千户所,一个是高台守御千户所,所址在现在的许三湾古城;一个是镇夷守御千户所,在罗城。这两个千户所后来合并为高台县。而在这两个千户所中,镇夷守御千户所的所址——镇夷城规模上要比许三湾城要大很多,人口也众多。而且在镇夷城的修建布局上内里的结构复杂而庞大,什么文庙、孔庙、城隍庙、财神庙等一众寺庙一应俱全。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镇夷城的创建者不但是个很有眼光的人,而且是一个文韬武略都擅长的人。他知道文化才是一座城传承的命脉。而且罗城人还很重视教育,在镇夷城建立不久,这里就设了第一所社学。从不同历史资料显示,这也是高台历史上最早的社学。虽在魏晋时骆驼城有建康书院之说,但截止到现在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有的也都是后来清代之后的事了,明显要比镇夷城的社学要晚很多年。而且,在罗城天城出过两个名人,一个是白兆庆,是明代时的一位将军,最高做到九门提督,后被人诬陷,身死他乡,当地老百姓为纪念他将进天城中途的一个烽火墩命名为白孤墩。另外一个便是在清乾隆年间,天城的名将——阎相师。这个阎相师一开始就在镇夷城中当兵,从小统领做起,一直做到平羌大将军,在平定新疆叛乱时屡立战功,被乾隆皇帝拜为将军,封在陕甘一带,做过陕甘总督,死后加封太子太保,其遗相被挂入清王朝名臣汇聚一堂的紫光阁,其事迹被刻碑立传,乾隆皇帝赐字。这是令罗城人自豪的,因此,至今天罗城北山上阎相师家的家族墓一直都有人守护,被保留下来。据罗城天城本村的人回忆,早时,在镇夷城里有两处大的宅院,一个是白兆庆白大人的府邸,一个就是阎相师家的。只可惜这两个府邸后来都拆除了。被拆的还有整个镇夷城,是为修建新的高台县府,用了镇夷城的木头。据说,当时用解放牌的大卡车从镇夷城中拉出了二十多车。
所以,高台本地人都知道先有镇夷城,后有高台城。要不是一场大地震毁坏了镇夷城,说不上县城还会设在那里。
因此,罗城人的自豪感很强,他们的自豪感是天生的,是他们的老祖宗给的,说的再具体一点,是白大人和闫相师给的。他们称自己是名门之后。他们的文化传承也是一脉相承,明清时出过阎佩璋这样的大诗人,当代也有人效仿先辈写诗论文,在天城还有一个农民诗人侯继周写过一本《墨龙诗稿》,听说这位老先生患病,这本书也一直没有出来。书虽没出来,但他后来参与了本村村志的编写,也收录了一些。罗城天城村是高台全县中第一个编村志的地方,也是唯一一个出了农民诗人的村子。这都得益于罗城镇天城这个村子人杰地灵,文化氛围要比高台其他地方浓郁得多的原因。所以,罗城人要比高台其他地方的人有文化,尤其是天城人说起话来咬文嚼字的,不说想一想,说的是思谋思谋。
罗城以天城而闻名,就像高台以罗城而闻名一样。除此之外,罗城的山水也是极好的,可以看到黑河从腹中穿过,西有常丰的平顶山,东北有合黎山围绕,可谓是一个三面环山的聚宝盆。加之,黑河穿山而过,形成正义峡谷,内里有金龟探水、老君岩、黑河古渡等正义八景,并有黑河小三峡之称。早年,峡里有大片桃林、梨树,每到春季桃树、梨树花朵竞相开放,白似云集,粉如朝霞,算得上是一处美景。而峡里,黑河两岸长满胡杨,一到秋天似火烧两岸,美得惊艳美得绝伦。还有传说大禹治水开凿的石门,至今还留有清代毛目县丞王林的“煅石开路”刻字。
正是罗城有着这样秀丽的风光,传承后继的传统,底蕴深厚的文化,这里的人才一直保持着淳朴的禀性。罗城也才被高台本地人一直认为是心中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在高台,罗城已基本成为淳朴、善良的代名词,那是一种从文化深处表现出的天性,天感生畏,罗城在急剧变化的这样一个时代,会不会一直淳朴下去。
新闻推荐
中国张掖网高台讯(记者段海)近日,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公布2019年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名单,高台县的甘肃大漠...
高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