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静文
绿树花草掩映着平坦整洁的小巷,孩童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妇女们跳着轻松欢快的舞蹈,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唱着秦腔……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高台湿地新区的城关镇滨河社区,和谐之风迎面而来。近年来,该社区党总支坚持创新机制添活力,筑强堡垒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有力推进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筑堡垒,夯实社区党建新基础
该社区坚持从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入手,2014年筹资建成面积达580多平方米的办公服务场地,按照“办公场地最小化,服务居民最大化”理念,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进一扇门、办所有事”高效便捷服务。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开通社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民情“帮帮您”热线、民情QQ群,开设微党课、网络信箱、关爱帮扶等专栏,及时公开党务、居务及社会事务,发布政策信息、工作动态,不断提升社区工作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居民文化健身广场、残疾人康复中心、中老年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文化活动场地、康复训练基地和健康理疗服务,有效满足居民多层次、全方位服务需求。
抓管理,搭建党员争创新平台
坚持以提高党员素质为出发点,严把党员“入口关”,突出政治上的先进性、素质上的全面性、标准上的严肃性,坚持发展标准,确保党员质量。强化直管骨干党员“图表式”管理、老弱病残党员“访谈式”管理、流动党员“风筝式”管理、机关退休党员“联合式”管理、在职党员“组团式”管理“五式”分类管理,加快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搭建党员发挥作用新平台,组建环境卫生整治、不文明行为劝导、治安巡逻、文化育民、健康保健等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共建日、党员奉献日、爱心传递日和党员固定活动日,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卫生整治、健康体检、理论宣讲、爱心捐助等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其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强服务,畅通党群连心新渠道
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一支部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要求,根据党员爱好特长、志愿服务内容等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2个,推动社区党建由“组织覆盖型”向“功能提升型”发展。着力优化服务方式,打造以党群连心线、网格管理线、便民服务线、志愿服务线、共驻共建线、和谐文明线“六线服务”为链条,以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为宗旨,“零距离”服务居民为目标的“610”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党员生病送温暖上门、党员生日送祝福上门、党员困难送关爱上门“三上门”服务活动,实现邻里生活有人问、困难有人帮、事事有人管。创新开展“民情365服务行动”,通过干部联户、党员联动、志愿联盟,让社区干部、辖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组团服务”,尤其针对辖区居民居住地离城区较远、老年人居多的实际,组织出租车主、餐厅、商行老板开展服务行业“爱心直通车”活动,辖区181名65岁以上老人持爱心卡在爱心餐厅用餐、爱心商行购物、爱心车队乘车均享受优惠,做到社区搭桥、企业让利、居民受益。组织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动员辖区党员走进社区争做“圆梦人”,帮助居民点亮“微心愿”。目前,征集到的100多条居民“微心愿”已全部被爱心党员认领。
保平安,奏响社会和谐新乐章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创新实施“四级七天”调处机制,严格落实“民情报告单”制度,成立由居委会成员、楼院党员、社区民警组成的“三人行”调委会,建立民情联络员、治安巡逻员、人民调解员、政策宣传员等“多员合一”网格化服务队伍,使矛盾纠纷调解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楼院值班和巡逻制度,组建由15名社区居民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对辖区路段进行排班巡逻,有效提升治安防范水平。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组织开展社区居民“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在居民楼院制作专栏,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公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不文明行为劝导队,设立“红黑榜”,组织评选“社区之星”、“十型”特色家庭、平安“细胞”,强化居民文明习惯养成,倡导树立社会文明新风。结合元宵、三八、五四、端午等节庆日,组织居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营造了美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的社会氛围。
新闻推荐
高台讯(记者郭晓芸)高台县充分挖掘魏晋历史文化、古丝路文化、黑河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积极推进文旅项目融合,着力培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该县围绕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储备“十二五”...
高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高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