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制止机动车进入骆驼城古遗址。
一辆摩托车,两名年青人,日复一日奔波在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漠上,在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骆驼城古遗址和许三湾古墓群留下他们无数寂寞的脚印……
挨骂是常有的事
9月22日,天刚微微发亮,甘肃省骆驼城文物管理所院内,张刚和邢宗玄就一骨碌爬了起来,两人简单洗漱并很快吃了点馒头。张刚骑着摩托车直奔十几公里外的许三湾古墓群,而邢宗玄则径直走进了安防监控室,查看大屏幕有无异常。此时,时间还不到8点钟。
虽是初秋季节,但由于前一夜下了一场小雨,冷飕飕的寒风吹打在脸上,似乎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张刚不禁打了几个寒颤,但他仍然风驰电掣般向许三湾古墓群进发。
“这样的天气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即便是冬天大雪纷飞也不能耽误巡查。”半个小时后,张刚到达了许三湾古墓群,周围一切寂静。远远望去,范围巨大的古墓群尽收眼底。没有发现任何可疑情况,但丝毫不敢马虎的张刚仍然要按照“惯例”深入巡查一遍。“墓群里不允许任何机动车辆进入,我们也得严格按照规定办事。”说着,张刚把摩托车放在路边,已经步行进入了古墓群,边走边四处扫视着,不敢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军人出身的张刚独特的侦查本领此时有了用武之地。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也是我们巡查的重点季节。”经过三年的文物保护工作,张刚已经基本摸清了一些规律。他告诉记者,每年开春和秋收后,是附近村民拉沙、挖土搞修建的黄金季节,稍有不慎就会有村民偷偷到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沙取土,这对文物破坏性是极大的,这也由此成为了文保员日常巡查的重点季节。“遇到挖土、放牧的村民,我们主要以劝说制止为主。”张刚笑了笑,他告诉记者,虽然他们也经常对周边群众讲解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村民们也知道文物保护范围内不能随便挖沙取土和放牧,但他们却认为自己世代居住于此,挖点土取点沙或者放牧不碍大事。
去年秋季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张刚查看视频监控,发现一群羊在骆驼城古遗址内吃草,他赶忙与邢宗玄骑车前往骆驼城遗址,看到一位60多岁的附近村民蜷缩着身子在古城墙根下抽旱烟,任凭张刚、邢宗玄苦口婆心劝说,老人就是不为所动,并且理直气壮地称:“我就是附近的人,这里不让放牧,你们给我指个放牧的地方。”见劝说无效,张刚与邢宗玄跑进老人羊群抓了一只羊以示警告。见状,老人急忙将羊群赶出古城遗址,并且与家人多次前往文物管理所索要自己的羊只。“其实我们并不想真正扣押老人的羊。”张刚笑着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警告而已。当日下午,在老人写下“今后不在古遗址放牧”的书面保证后,张刚让老人把羊带走了。
“文物保护,挨骂是常有的事!”张刚告诉记者,文物周边或者遗址内挖沙取土、放牧的事情,他们每年都会遇到几次,遇到讲理的村民,劝导一下他们就会停止破坏行为,而遇到不讲理的村民,不但不停止,反而还会破口大骂“你管得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张刚只能向上级部门及公安部门、国土部门汇报,也只有在这些执法部门的配合下,才能有效制止村民们的破坏行为。
与记者说话间,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张刚才用脚步将许三湾古墓群巡查了一圈,当日没有发现任何破坏古墓葬的异常行为,张刚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待张刚驱车返回文物管理所时,已经是中午11时30分了。
正常轮休很难实现
采访中记者得知,骆驼城文物管理所目前仅有2名职工,即张刚与邢宗玄,两人担负着骆驼城古遗址和许三湾古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工作。1982年出生的张刚从天水退伍后在家待业一年,于2012年12月23日招考进入骆驼城文物管理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当年与他同时招考进入文管所的同事邢宗玄今年只有22岁,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90后”。“这里地处戈壁滩,少了农田村落的抵挡,风沙特别大,且太阳紫外线很强。”记者看到,经过三年文保工作的风吹日晒,如今两人皮肤均为“古铜色”。
张刚告诉记者,刚刚参加工作时,文管所以前的两位文保员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同时离开了,他和邢宗玄到来时对于文保工作两眼摸黑。再加之两人参加工作之初和附近村民互相都不熟悉,遇到矛盾时不会处理,有时候甚至和村民互相吵架,强硬的态度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激化矛盾,与村民形成了对立局面,工作很被动。后来,两人通过思考,对于村民的破坏行为,制止的同时也要注意劝导。加之目前已经和周围村民都互相有了了解,也较为熟知,对于他们的劝导,大多村民也都会理解并积极支持,工作局面算是打开了。
提起做饭,22岁的邢宗玄不好意思地笑了。两人正常情况下都是轮流休息,刚参加工作之初,邢宗玄因为不会做饭,经常挨饿。“有时候实在饿极了,就会用电饭锅焖点米饭,伴着辣酱吃,虽然难以下咽,但也没有办法。”邢宗玄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逐渐学会了炒菜,即便是很难吃,但总算可以凑合着填饱肚子。而只要张刚在时,他就会吃到可口的饭菜。邢宗玄稍带私心的“愿望”大多时候都是能够实现的,因为虽然规定两人轮流休息,但因文管所除了正常的文物保护工作外,还有骆驼城遗址周围十几公里长的防风固沙林带和300多亩农田也都是属于文管所的管理范畴,因此他们两人几乎没有正常休假过。
“我亏欠最多的就是女儿。”张刚告诉记者,经常一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情。如今,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已经8岁,女儿的学习及生活全靠在县城干个体生意的妻子照顾,每天中午母女俩吃的都是早晨妻子从家里带到摊位的剩饭,午饭后女儿就在摊位的凳子上睡午觉,晚饭几乎都在晚上8点以后妻子收摊回家才吃。一次回家,思女心切的张刚想抱抱女儿,孩子却略带陌生地躲开了,张刚为此难过了好久。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回家,他就尽量多陪陪女儿,尽量给女儿买好多东西。妻子嗔怪张刚“惯坏了女儿”,而这在张刚看来,却是用物质来弥补对女儿亏欠的最好办法了。
孤寂的守望者
记者从《高台史话》看到,高台县是一个具有2100多年可考历史的古老县份,悠久的历史在该县境内留下了丰厚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辖区内有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13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骆驼城、许三湾两处“国保”单位曾出土汉晋简牍、魏晋彩绘壁画砖、彩绘木板画、木车马等大批珍贵文物,是研究古代河西历史文化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骆驼城遗址距离高台县城20多公里,遗址面积达30.77万平方米,是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周围墓群距离高台县近30公里,这一带有汉至唐代可见封土的古墓葬数千座,是国内公布最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两块“国保”牌子压在两名年轻人肩上,责任可谓不轻。“既然从事了文物保护工作,就要能够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张刚告诉记者,两处“国保”单位都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遗址、遗迹,能够保护这两处遗址、遗迹,他们甚感荣幸,也绝不敢有丝毫马虎。地处戈壁滩的两处“国保”单位均远离城市,距离最近的骆驼城镇也有十几公里,且与周围的村庄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平时只有他和邢宗玄孤独地默默守候着。几日前的深夜,修完水泵回去的路上,邢宗玄捡回一只刺猬。他还收养了三个流浪狗,这些小动物就成为了陪伴他们最好的“朋友”。几天后,他们虽然不舍,也还是将刺猬在野外放生,2只流浪狗也被喜好动物的附近村民领养。如今,文管所内只剩一只狗与两人作伴。“毕竟远离人群,养只狗看家护院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两人的孤寂。”
22日下午,张刚与邢宗玄又开始骆驼城古遗址的巡查工作。在古城内,两人发现了新的车辙印迹,正在辨析之时,“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响由远及近从古城墙外传来。两人随即前往古城墙一处豁口处,附近一村民正开着拖拉机准备进入古城欲走捷径去搬家。张刚立即挥手示意停车,并挡在车前方,简单询问后告知村民拖拉机不能进入古城,该村民便绕道走了。
张刚指着一处古城墙告诉记者,骆驼城遗址墙体表面遭受千年的严重风蚀、雨蚀,出现基础掏蚀凹进、崩塌、裂隙等病害,为此上级政府部门专门拨款实施了骆驼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并且在遗址及周围墓葬群安装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24小时不间断的声敏、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愿望,有效保证了该遗址的安全。
“虽然技防对文物安保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但人防工作也还是不能松懈。”夕阳西斜之时记者离开,张刚与邢宗玄仍在古城内四处巡查,空旷的城墙内只留下两人孤寂的身影。
文/图 本报记者 曹勇
新闻推荐
明代河西移民史研究又获新佐证 高台县发现明崇祯十年王氏族谱碑
【本报讯】12月6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高台县文物普查组日前在当地新坝乡光明村普查时,在王氏祠堂中发现1通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王氏族谱碑。该碑的发现对明代河西移民...
高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