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国福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的孝道,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如初;她用自己的爱心浇灌了两颗幼小的心灵,让家成为了爱的港湾。在高台县城关镇新建南社区,提起邵志荣的家庭,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一家互敬互爱,尊老爱幼,不离不弃,在社区树立了和谐家庭的典范和榜样。
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邵志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中毕业后邵志荣便回家帮着父母挣钱养家。1973年8月,20岁的邵志荣来到山丹马营下乡,2年后,因为工作踏实,努力勤快,她被上级安排到山丹农具厂当了一名车工。在工作中,邵志荣认识了同在农具厂上班的老乡赵步同,并于1979年结了婚。婚后不久,婆婆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夫妻俩只好想尽办法把工作调回了高台。邵志荣一边工作一边伺候公婆,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们,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了两年多。
1982年婆婆过世了,原本以为她们以后的日子能稍微轻松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公因年老加上老伴离世的打击瘫痪在床,简单平静的生活对她来说又一次成为了奢望。她只好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每天端茶喂药,整理床铺,扶公公上厕所,可她总是不厌其烦,不顾脏累地洗了又洗,换了又换。“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志荣就是我的好闺女。”老公公经常笑呵呵地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个年头,直到老人83岁离世。
“苦一点,累一点其实不算啥,一家人就要相互扶持,那样一个家才能更温馨,幸福才会更长久。”邵志荣这样认识自己的苦和乐。
丈夫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7个弟弟妹妹,除了照顾老公、孩子,伺候公婆外,邵志荣还要帮着小叔子们成家立业。小叔子赵步屯由于夫妻感情不和离婚了,留下不满4岁的孩子没人照顾,于是照顾小侄子的担子也落在了她的身上。2005年她张罗着帮助小叔子再婚,婚后又喜得一女,本以为家庭的苦难就此过去,可赵步屯在一次体检中被检查出胃癌晚期,弟媳面对这种困境,不管不顾地离开了丈夫和女儿。看着一双年幼无人照管的儿女,邵志荣心疼至极,毅然挑起了照顾小叔子和抚养两个侄儿的担子。之后,小叔子去世了,侄儿、侄女开家长会、辅导学习、料理生活等琐事落在了她身上。如今在邵志荣的细心呵护下,侄子赵鸣已经顺利考入了甘肃省工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侄女赵媛也上了小学二年级,在她的感染下,侄儿侄女不仅学习好,为人处事更是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
“是大妈教会了我们与人为善,虽然我们失去了爸爸和妈妈,但我们不缺少爱,是大妈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爱。”抚养成人的侄儿赵鸣,谈到邵志荣他满怀感激之情。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做的这些都是作为子女和父母应尽的一种责任。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说起自己所做的一切,邵志荣觉得一切都是本分。
新闻推荐
□马秀芳 走进高台县合黎镇六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楼房,干净整洁的楼院,配套齐全的广场设施……双联行动3年来,这个村文化活动丰富了,村容村面变靓了,产业结构优化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双联行动中,...
高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高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