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钱晓萍
“高书记,记者来采访你了。”走进正在修建的高台县巷道镇渠口村村委会大院,寻声转过一张清秀的脸。运动鞋、休闲服,个头不高、皮肤微黑,这就是该镇29岁大学生村官高文杰,干练之外,透着一股儒雅和学生气,站在几位村干部当中,显得十分惹眼。
2010年9月至今,高文杰的村官路已走了三年多。高台县高地村是他入职的第一站。“刚到村里,对如何开展工作毫无头绪,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曾让我一度心理失衡。”回想起那段初来乍到时光,高文杰坦言“被村民视为局外人”的愁苦要远胜于憧憬大干一场的豪情。为尽快融入群众,他只要一有空就走家串户帮村民干活。聊天时有板凳就坐,没板凳就坐砖头,或者干脆与村民一起席地而坐,同时趁人口普查的机会,开展村情民意走访,拉家常,听民声,用遍及每家每户的足迹让村民们迅速认识了这个“新人”。“农村工作琐碎,用农民的话说话,为农民说话,他们才会相信你,配合你。”高文杰总结说。
去年,因为群众基础扎实,工作卓有成效,高文杰被借调到了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落后的渠口村历练。11月,在新一轮村支书换届选举中,他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然而新官上任,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颇具挑战意味:因资金短缺,修建村委会的构想吆喝了三年始终未能动工。高文杰咬咬牙接手了这个“烫山芋”,开始向亲朋好友、村民四处筹钱,终于在今年6月正式动工。为节省资金,村委会在旧校址基础上改建,施工人员是当地村民和村委会干部,高文杰干不了别的,就力所能及打下手,当指挥。尽管下一步的建设资金还没着落,但他还是很乐观:“车到山前必有路,争取争取总会解决。”
去年春节前,乡上组织了农民运动会,为动员一向松散的村民参加,高文杰凭借大学期间培养的组织能力和积累的体育锻炼经验,挨家挨户选拔“人才”,挤出时间搞训练。“印象最深的是大晚上,他打着车灯给我们照明,陪练集体跳绳,还当指导。天那么冷,村里却异常热闹,欢声笑语不断,即便没有参赛项目的人家也出来凑热闹,那感觉真好!”村民陈维清说。最终,渠口村不仅拔河、象棋等6个参赛项目全部参加外,还以总评第二名的成绩载誉而归。对此,村民陈维坤说:“其实,村内有才之人不少,只是没人组织,大家也就没了兴趣。年轻人就是有精力,脑瓜儿好使。”
“不得不说,年轻人,尤其是知识人的干劲、灵活性和敢干精神是我们这些老干部比不了的,他们也是今后农村发展的希望”,村主任高金保说,“这年头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倒是这个大学生村官让原本失去活力的村子又活泼起来了,还成了我们的左膀右臂。”
当问起高文杰在村里的公信力时,高金保聊起了这样一件事:近年来,随着村民住房的翻修,原有居民点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居民点街道绿化显得尤为必要。然而买树苗要花钱,如何让农民接受,让高文杰犯了难。一天,他瞅准了村民们集聚聊天的机会,拉家常式地与他们聊起来:“你们看,村里白墙红门的房屋修建得整齐大方,要是再在各家门前种些树,那就漂亮了!”没成想,主意一出就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平均每家3棵树,每棵收费60元的绿化行动被定了下来。为确保质量,高文杰和村主任亲自去挑树种,保证每棵树苗胸径在3公分以上。为让村民少花钱,他们硬是从商贩那里把原来每株60元的树苗价格谈成了45元。而每株多余的15元,高文杰都亲自登门一家一户地还清。“小伙子办事公道,我们相信他!”不少村民接过钱时深有感触地说。“为什么不留作村上的公用资金呢?”记者忍不住问道。“可能谁也不缺这点钱,但是退与不退却直接关系着村干部的处事态度,不能因小失大!”高文杰坚定地答道……
有人问,一个好好的大学生没白天没黑夜地和农民打交道,有时还费力不讨好,后悔吗?也有人问,读大学就为跳出“农门”,当村官值得吗……面对种种质问,高文杰总是微笑着说:“如果说选择村官,最初是因为就业压力,那么现在农村就是我放飞梦想的地方。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况这样的磨砺与收获是无价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晓芸 近日,记者来到高台县远近闻名的瓜乡——宣化镇东庄村,看到500多亩的西甜瓜基地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西瓜。只见一个个滚圆硕大的西瓜从掩映着的葱茏绿叶中“...
高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