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甘肃基层医改:中医药优势凸显
凉州区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医护人员在给患者针灸。本报通讯员 张友林
本报记者 宜秀萍
以中医推动医改,是甘肃自改革启动以来就坚持的一种医改模式。一路走来,质疑不断,褒奖也不断。如今,改革已经进行了4年,这种让甘肃医改在全国闻名的模式能否破解“看病贵、看病难”命题?近日,记者来到张掖、武威等地,窥一斑见全豹,一探究竟。
看中医用中药,实惠多补偿高
“从2009年以来,全市中医就诊人次逐年增加,中医药服务收入明显增加,基本实现翻番;与之对应,临床抗菌素使用量明显下降,患者就医费用自付比例由24.8%下降到8.1%。”张掖市卫生局农卫科科长卓庆东介绍。
在张掖市高台县,这样的变化尤为明显。高台县中医院建于1984年,起初只有一个门诊部。2008年,医院被确定为省级二甲中医医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医院发展缓慢,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全,年门诊、住院人次也远远低于高台县人民医院。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后,当地患者就医选择的天平开始倾斜,人均住院费用低、住院天数少、报销比例高,这些看得见的实惠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走进了高台县中医院。
“我们的次均费用、住院天数、患者自费比例一直低于县医院,但在2009年之前,医院年就诊人次还不足县医院的一半。”高台县中医院院长黄永岱坦言。
201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来中医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年住院人数迅速上升,由2009年的1961人增至2012年的5288人,增长了两倍多,患者就医总费用则明显低于同期县医院。2012年,高台县医院住院人数4422人,总费用1382万余元;同年,高台县中医院住院人数首次超越县医院,达到5288人,但总费用仅为1236万余元,比县医院少了146万余元,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9天,自费比例仅为4.73%,分别比县医院少了3天和4个百分点。
这样的变化源于甘肃近两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发展中医药新政:提高中医床位补贴,减低中医院起付线,提高中医报销比例,符合条件的中药院内制剂可在全省调剂使用,农合病人在基层看中医、吃中药全额报销等等。
王治峰是高台县合黎乡村民,农忙时因劳累过度,引发腰椎间盘突出,在县医院输液、吃药,花了几百元没啥效果。经朋友介绍,他到高台县中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
“我2006年就参加合作医疗了,这还是第一次住院,没想到这么方便,住了12天,出院结算只交了800来元,其余的直接报销了。”王治峰算了一笔账,这次住院总花费3049元,除去起付线450元(比县医院低30%),个人只承担了350元。
一旁的医务人员解释,王治峰住院期间接受的主要是推拿、针灸、艾灸、药浴、熏蒸等中医治疗,按照新农合政策全额报销,因此个人承担很少。
腰椎间盘突出是慢性病,出院后,王治峰还得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继续扎针、烤电,巩固治疗。在乡镇卫生院,由于全部使用中医药和中医技术,王治峰只需支付150元的起付线就可以了。
中医药全普及,疗效好看得见
“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但还没有实施基本医疗均等化项目。单纯搞西医很难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解释,因为乡村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像城市一样,配备CT等大型医疗设备。中西医并重,特别是发展中医是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的最好手段。此外,中医没有大量的检查费用,中药也相对便宜。
基于此,自上任伊始,刘维忠就坚定不移地推行中医。前不久,在中国医改研讨会上,刘维忠再次疾呼,医改必须走去美国化的中国特色路,即放弃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高技术和昂贵检查及药的无限追求,走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医改之路。
打铁先要自身硬,在西医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如何发展中医,让老百姓接受中医药服务?甘肃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乡镇、社区、村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在全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要求每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掌握应用不少于15种中医适宜技术,并配备了中医药诊疗设备。其次,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在为乡镇卫生院招录的万名执业医师和医学大学生中,配备三分之一的中医药人员。从乡村和县级医疗机构选拔500名中医药指导老师,手把手带教1500名徒弟。第三,加强省、市、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建设重点中医药专科,突出县级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截至目前,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而甘肃省则提出了一个更超前的目标: 2012年把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改造成中医特色的,并且要求满足3个指标:总收入三分之一是中医,药品收入三分之一是中药,工作量三分之一是中医。如今,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引领下,每天,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的就诊场面堪称火爆。在临床接诊中,该院发现腰腿痛、风湿病人特别多。经过调查,他们了解到,由于当地农民大多种植大棚蔬菜,冬季棚内潮热,棚外温差大,长此以往,特别容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此外,不少老人辛苦一辈子,年纪大了就会得骨性关节炎。这类疾病,西医没什么好办法,也难以根治,而中医在缓解疼痛、减缓病程方面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于是,该院重点建设风湿骨病科、康复理疗科,并专门在顶楼修建了几百平方米的理疗大厅,集中开展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熏蒸、蜡疗等中医疗法。由于花钱少,见效快,深受群众欢迎。每天,仅理疗大厅就接诊上百人次。
在距离武威市20多公里处的凉州区西营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更是广受欢迎。按照新农合政策,参合农民在这里看中医、用中药可以全额报销,就诊时只需支付1元的诊疗费。
对在新农合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甚至全额报销这一做法,不少人质疑其合理性、安全性。武威市卫生局提供的一组数字或许可以答疑:2010年以来,武威市按照省上要求,在新农合补偿中向中医药倾斜,此后几年,逐年加大优惠倾斜力度,中医药实际补偿比例由2010年的68%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7%。但中医药补偿占总补偿费用的比例始终控制在40%左右,新农合资金结余也稳控在15%以内。
“健康包”进家庭,小毛病自己医
“我的这个病一时半会儿好不了,天天去卫生院也麻烦,村医给了个健康包,里面啥都有,我和媳妇都学会了,简单的治疗在家里就做了。”王治峰说的健康包就是“健康保健工具包”,从2012年起,省卫生厅正在逐步为全省农户逐一发放。包里面配有:体温计、腰围尺、限盐勺、体重指数速查表、刮痧板及刮痧油、拔罐器、艾条、食盐热敷包、《居民保健手册》等物品。
村医嘱咐王治峰,每天除了在乡镇卫生院扎针烤电外,回到家里,再让媳妇给拔火罐、刮刮痧,这样好得快,人也少受罪。
在村医的指导下,王治峰和媳妇很快学会了拔罐、刮痧、艾灸等简单技法。盐袋子用起来就更简单了,将粗盐、花椒、小茴香一起炒热装进去,哪儿疼就敷到哪儿,别说,还真管用。
村医还时时给他们讲些健康保健知识,提醒他们在大棚劳作时要注意保暖、防潮,饮食上要低盐少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眼睛只盯着医院,不把预防疾病减少病人放在首位不行。”这是刘维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省卫生厅将2013年定位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年”,围绕这一主题,全省卫生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就是其中的一项。
此外,各地还开展了刷写健康文化墙活动,将卫生惠民政策、农村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民间单验方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形象生动的画面刷写在墙上,方便村民了解学习。健康教育巡讲活动也在全省铺开,并逐步延伸进学校、企业等社会各个层面。
“开展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老百姓健康素养,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些急救知识,从源头上减少病人,这样才能做到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对此,刘维忠满怀信心。
新闻推荐
一面特殊的锦旗新春之际,高台县林业部门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送锦旗的不是别人,正是曾因设施葡萄效益不好而到县上上访的新坝镇暖泉村龙泉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几名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徐明英双...
高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