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海
6月9日,在高台县举办的蔬菜推介会上,该县特色蔬菜产品——紫冠圆茄备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河北石家庄一客商当即签订了5000吨的购买协议。紫冠圆茄缘何能在众多蔬菜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客商的眼球?面对记者的疑问,巷道乡太和村四社村民郑明珊说:“在专业合作社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管理下,我们种的圆茄个大形美,绿色环保,味道鲜美,声名远扬,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品。”
位于太安村的高台县紫冠圆茄专业合作社距县城4公里,由当地致富能人吴学珍、郑占林于2009年5月带头成立。合作社严格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能人牵头、自主经营”运行机制,遵守“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原则,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部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辐射带动300多户农户种植紫冠圆茄,种植规模达270座,并注册了“河西紫歌”商标,与新疆、青海等地蔬菜市场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年销售圆茄16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80多万元,利润25.45万元,社员年获利1.5万元,最高达2.5万元。
“种紫冠圆茄销售不用愁,随摘随卖,一过秤打包装,就可以拿钱走人了。”郑明珊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该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与农户建立稳固利益联结网络。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和市场销售“五统一”经营模式,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子,蔬菜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为合作社社员和辐射区农民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实现了生产规模化、质量效益双提升。
太和村四社村民朱成林经营两个温室,从栽苗、施肥、防虫、整枝打叉到摘茄、交茄,都严格按照合作社要求规范操作。在他的精心侍弄下,今年两棚圆茄喜获丰收。“一个温室一周摘1至2次,一次摘100至300公斤,连续卖7至8个月,平均一棚总产6至7吨,高峰时期每公斤卖6元,低峰时期每公斤3元,已经卖了5万多元了。”正在合作社交售圆茄的朱成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合作社会计郑大林介绍,种植户把茄子交到合作社,合作社雇人装箱,统一规格、统一标识、统一运销,夏季每3天发两次货,冬季每两天发一次货,一次10吨,都直接销往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的外地蔬菜市场。“因为合作社种植、管理、运销等运行机制健全、规范,种植户无风险、收益有保障、积极性高,加之合作社坚持走品牌化路子,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外销平台,紫冠圆茄走俏市场,呈现出产销两旺良好态势。”巷道乡副乡长孙建宾说。
今年,合作社紧抓高原夏菜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的商机,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投资80多万元在太安村四社集中流转土地300亩,建成集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为一体的高原夏菜规范化种植基地。统一规划、高标准埋设低压管道3000米,大力推广新机具种植高原夏菜。普及膜下滴灌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黑地膜、黄蓝板、太阳能杀虫灯、病虫害绿色无公害防控等高新科技,示范种植出口韩椒、番茄、甘蓝为主的高原夏菜新品种10个,其中韩椒30亩、板椒40亩、甜椒50亩、甘蓝80亩(两茬种植)、番茄100亩。县、乡农业技术人员从种子调运、育苗、施肥、滴管铺设、定植和田间灌水、追肥、管理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紫冠圆茄种植和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
“按照目前的菜价走势,预计亩均效益可比大田作物高出2至3倍,可为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亩均可达3000元。”正在指挥收获第一茬甘蓝的合作社负责人吴学珍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瑞云)高台县创新探索、挖掘用足红色教育资源,建立推行“点线面”立体式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模式。以红色教育基地为“点”,把握主题,开展教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廉政教育基...
高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