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国福
从耕种4亩承包地到如今经营一个占地800多亩的农场,从人工种植到如今的机械化耕种,再到正在筹划的种养一体化经营和应运节水灌溉设施……这一切都承载着高台县南华镇成号村农民赵俊的创业致富梦想。
48岁的赵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头些年一直耕种着自家的4亩承包地,由于效益不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种地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他自筹资金在村南荒滩上开垦了200多亩地,经营起了家庭农场。刚开始,由于地力差,收益不是很好,但赵俊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坚信靠种地也能致富奔小康。
“种这么多地,这几年不是这些大型农机具,还真顾不过来。”赵俊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种地效益逐年变好,耕种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他先后购买了大型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等大型机械,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近几年,赵俊不断改良新开的耕地,每年再流转些周边群众的耕地,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今年,他又在农场附近购买了60多亩地,连同之前流转来的,如今农场面积已扩大到了800多亩。
规模经营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从2009年开始,赵俊家年收入一直稳定在二三十万元,去年达到了50万元,不仅开上了小汽车,还在村上的住宅小区买了楼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两天刚把玉米种完,修建养殖场的事情就能开始干了。”赵俊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而且县上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羊产业,我打算在农场的50亩闲置地上建一个万只羊养殖场,走种养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一听这话就知道赵俊是个懂政策、懂科技、会经营的人。
“搞养殖业就能把地里的玉米秸秆充分利用起来,羊粪再循环到地里,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挖掘出土地的潜力,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我觉得种养循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赵俊分析得头头是道。
“养殖场5月份开工,年底就能把羊养进去了。”赵俊告诉记者。
赵俊一边积极筹建养殖场,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同时还计划着引进、实施高效节水滴灌技术。“明年把所有地进一步平整,都铺上滴管,在实现耕种、收获机械化作业的同时,达到节水、省工、省时的目的。”赵俊规划着家庭农场的未来。
新闻推荐
高台讯走进高台县青草湖农场,往年上千亩的粮食作物被优质苜蓿所替代,一畦一畦新种苜蓿出苗均匀,留床苜蓿郁郁葱葱……像这样的农场该县有20多个。 自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
高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