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晓芸
初春,走进高台县各个设施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青翠欲滴的辣椒、新鲜水嫩的葫芦、清香扑鼻的西瓜、色如玛瑙的葡萄令人目不暇接。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无害化方向迈进。至去年底,该县设施农业已达3.1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93万亩,钢架大棚1.19万亩,设施农业总产量达9900万公斤,实现产值3.14亿元,收入占种植业总收入的22%,成为助农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政策扶持助力产业发展
该县连续5年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1号”文件,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集中扶持设施农业,扶持资金累计达3800多万元。去年,该县加大扶持力度,对新建改建的日光温室每座协调贷款4万元;对新建钢架大棚连片50座、100座以上的示范点每座协调贷款0.8万元、1万元;农户在荒漠区打建连片30座、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每座协调贷款5至6万元;对沿山冷凉灌区新建的反季节葡萄日光温室,每座补贴苗木款1000元;配套推广高温闷棚技术、卷帘机架设等设施,扶持资金达500多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种植
这些天,新坝乡暖泉村的红提葡萄不仅吸引了宁夏、福建、浙江等地的客商前来抢购,还在上海等华东市场开辟了销路。该村龙泉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金虎告诉记者:“目前全村设施葡萄规模达520座,104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今年预计可产鲜食葡萄60万公斤。”
暖泉村是高台县打破耕地限制、探索发展荒滩设施农业的“第一村”。该村红提葡萄产地——银洼石滩原是风吹石头跑,低头不见草的极其苦寒之地。2008年以来,该村利用滩大地广、气候冷凉、土壤及水资源无污染的优势,把温室葡萄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新途径,探索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道路。经过近五年的建设,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村户均温室葡萄达3座以上,人均来自温室葡萄的收入达4000元。
近年来,该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土地流转、荒漠开发和温室空间利用等新途径,在重点乡镇规划建立设施农业集中分布区,全县建成连片示范点30多个,形成了新坝乡暖泉、巷道乡三桥、南华镇墩仁等村为主的设施农业规模种植村18个。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协会”的方式拓市场,先后建立起绿洋蔬菜育苗中心等集约化育苗基点3个,建成综合型农副产品销售市场14个,年运销1000吨左右的运销大户发展到10余家,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多个,从事瓜菜收购的经纪人达300多人,设施瓜菜外销新疆、青海、内蒙、河南、广东等30多个省市区。
科技支撑加快富民步伐
在合黎乡六三村日光温室提质增效示范点,记者看到,菜农或忙着采摘辣椒,或整理西瓜秧蔓。正是这些“摇钱瓜”、“富民果”,鼓起了六三村农民的钱袋子。
农民文存邦是六三村第一个种植设施蔬菜的人,从2002年开始种植温室大棚算起,他的温室经历了从单茬种植葫芦一个品种到如今的一年三茬种植西瓜、西红柿等7、8个品种,种植方式从大水漫灌到如今的膜下暗灌、滴灌,从人工拉放卷帘到自动拉放,从无技术到采用高温闷棚、内墙增温、蓝板杀虫等综合技术,他也从一个摸索学习种植技术的新手变成设施农业专家,收入更是翻番,从最初1个温室3000元的效益发展到现在两个温室,年收益达5万元。
近年来,该县狠抓温室种植结构调整,按照“常规瓜菜反季节,特种瓜菜赶佳节”的思路,巧打“时间差”、“季节差”和“空间差”三张牌,科学合理安排茬口,加快名、特、稀、优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步伐,大力提高日光温室良种化水平,种植茬口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种茬口,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为主,以瓜果、葡萄、食用菌、花卉为补充的生产结构,种植品种达18种300多个,实现蔬菜生产四季常鲜、长年不断。把强化科技服务作为提高温室效益的关键,开展农林牧技术人员联乡包村挂项和结对帮扶活动,实行科技人员挂村包棚制度,从开沟、施肥到栽植、剪枝、疏果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指导农户进行管理,保证了果蔬品质和产量。
新闻推荐
高台讯(通讯员赵永鑫)近日,高台县合黎乡五四村成功流转土地100亩,并按照“一室一棚”规划设计,新建100座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设施农业示范点,助推农民增收。 今年,该乡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破解温室打建调...
高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