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室
西凉王陵 外观
内饰 壁画
通道
东晋时期的西凉古国,是当时十六国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汉族政权王朝。在战乱频繁偏安一隅,处于鲜卑、羌、匈奴等异族包夹之下的西凉国,是怎样维持了近百年的稳定政局?保证着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凉王李暠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死后葬于何处?后人一直在不停探寻着谜底。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并派官员在酒泉建世陵并大兴土木,修墓筑祠,御书“兴圣黄帝祠”匾额,高悬于祠堂门楣,颇为壮观。但到了晚唐时已经变成“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的荒凉景象,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千百年后,这座沉埋于地下的孤寂王陵也在风雨中被渐渐湮灭了。
发现
我们的采访是从这座王陵的被发现开始的。据酒泉市肃州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文物部门在肃州丁家闸发掘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墓葬,距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仅800米。
“这处魏晋墓葬距地表20米深,有前后两个墓室,还有一个较大的侧室和3个耳室。墓室纵长22米,墓室总面积95平方米。墓室外的墓门用10厘米厚的花岗岩打制而成,高1.7米,宽1.4米。最为罕见的是,这处墓葬墓道长近70米,墓道上口宽约8米,底宽4.6米,墓道两壁呈3层台阶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下部两层台阶上,两侧各有5个小龛。像这样排列在墓道两侧的小龛,在魏晋墓中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这是什么人的墓葬?竟如此的气派?
据《元和郡县志.酒泉县》记载:西凉武昭王陵在县西十五里。这是不是西凉武昭王陵?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文物工作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前代盗墓者的盗损破坏,这处魏晋墓葬没有发现更多的遗存,现在仅保留下20多块彩绘画像砖。在墓室的一块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手执笏板的文官,后面有一个武士跟随。此外,在墓室还发现一具人的骨架,以及数枚镏金泡钉,其中一些泡钉上还留有木屑。
小土山墓葬中还绘制了龙、麟、龟、凤等许多吉祥动物的砖画像,其用意无非是对墓主人的歌功颂德,或是表达墓主人仕途顺达的心愿。
到了2006年,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专家们的意见逐渐统一起来。甘肃河西走廊是魏晋墓密集分布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现存大量的魏晋墓。根据这处墓葬的规模,以及周围地区已发掘的魏晋墓情况,甘肃省及酒泉市部分文博研究人员认为,在魏晋时期这么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级的墓。而据史书记载,在酒泉曾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西凉王李易于公元400年在敦煌建西凉国,公元405年迁都酒泉,417年春病逝于肃州,加之《肃州志》载,李暠墓在城西15里,也与小土山墓位置相合。因此可推断此墓为李暠墓。
明君
据史料记载,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郡成纪县(今静宁西南)人。十六国时西凉创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少年时十分好学,通诵经史,尤其擅长文章义礼,也精通孙吴兵法,爱好武功,很小时就练就一身好本领。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宽和大度。后凉吕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县)令。有惠政会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封宁朔将军。北凉段业时,仍为敦煌太守,安西将军,领护西胡校尉。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联合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乃自立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将,西凉政权自此开始。
李暠建立的西凉政权,是一个汉族政权,对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仍奉表称臣。为避战乱的中原士民大批移居西凉,这对西凉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李暠为了统一河西,派遣他的重臣宋繇东征凉州,西击玉门,取胜后驻兵玉门一带,广积粮食。他让儿子李让镇守敦煌,派宋繇辅佐,将都城由敦煌迁到酒泉。李暠还亲自率领西凉将士出征,一度打败了北凉的沮渠蒙逊,派人向东晋奉表。为了统一中原,他下令在玉门关、阳关屯田,敦劝农民种好庄稼,多打粮食,以强国富民。在他的治理下,西凉国势日益强盛,重文修武,劝农保境,立侨郡以怀流人,河西一时复盛。“百姓乐业”,“国内安富”。他撰写《诸葛亮训诫》,勉励诸子奋发图治。为了巩固边防要地,他修筑了敦煌的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修筑了西南二围,以威南虏。他在位十七年,死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李歆。
文治
据史料记载,李暠决心继承前凉大业,以结束河西的分裂局面。他不仅注重武功,而且崇尚儒学。
当时的敦煌,已成为西凉传播儒学的中心。孙繇,刘昞等著名儒生为李暠所器重。李暠本人也是五凉时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不少诗。著有《靖公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器赋》等,其中尤以《述志赋》最为著名,九百多字,今仍完整地保存在《晋书·李玄盛传》中,这篇赋在五凉文学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李暠对他的子女教育很严。李暠迁都酒泉,正值鼎盛之期。他以宋繇为右将军,兼敦煌护军,与其子李让镇守敦煌。这时,他手令诫子书,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可视作教子格言。“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继位。他未守家训,“繁刑峻法”、大兴土木,“人力凋残,百姓愁悴”,贤臣苦谏不听,母后力阻难进,结果在晋安帝元熙二年(420年)夏偷袭北凉时战死于蓼泉(今高台县西)。酒泉失守,其弟李恂闻此欲保据敦煌,因城破而自杀,李氏所建西凉政权彻底灭亡。
规模
2006年,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城西15里处发现的小土山墓葬,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是十六国时代西凉国国王李暠之墓。这是中国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魏晋时期墓葬。
被当地村民俗称的小土山,实则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两面为砾石滩,东北两面为新垦耕地。由于常遭农田灌溉渗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东北角发生意外塌陷,酒泉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确认系一座古墓葬,随后进行了抢险性的清理挖掘工作。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积90平方米、墓道长71米的巨大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6米、南北宽12.27米,均用青灰色条形砖构筑,分为车马室、贮藏室、甬洞、照墙、石门、通道、前室、耳室、过道、后室等10个部分。照墙上的壁画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黄、绿为主要色彩。石门右侧方形砖上的壁画内容为:站立的三位侍臣,身体侧向墓门,其中两臣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进宫朝拜之意。车马室内遗有一副人体头骨,北耳室内遗有一副无头的人体骨骼。前、后室均为青砖叠砌的覆斗顶,所铺地砖遭早年盗墓者严重毁坏,室内遗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后室棺床被严重扰乱,南壁有两处盗洞。随葬品所剩无几,只出土了少量的陶豆、陶钵、银簪、银扣饰、鎏金的铜泡钉、铜饰件、铜钉、铁棺钉等器物。
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到现场考查后认为,小土山墓葬与其周边分布的已考古墓葬群一样,属魏晋时期的墓葬。只是该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墓道宽阔,并有附属建筑,带有地面宫殿式建筑色彩,墓主人不会是一般的贵族。在河西发现魏晋时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级的墓。从墓门壁画砖上所绘内容来看,反映的也是“王”与“臣”的地位等级关系。而在酒泉的历史时空中,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李暠是汉代前将李广的第16代世孙,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公元400年,李暠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公元405年,李暠自敦煌迁都酒泉,他发展军屯、提倡民垦、励精图治,把酒泉变成了河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据史书记载,公元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于酒泉西15里”。小土山墓葬所处位置与史书记载相吻合。专家们通过对墓葬特征、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论证后认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凉国王李暠之墓。
(本文相关资料由酒泉市肃州区外宣办提供)
新闻推荐
老乡见面王建萍接过“金话筒”兰州晚报讯(记者肖伟男实习生刘娇)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评选结果于近日揭晓,在赵忠祥、敬一丹、王刚、鞠萍、...
高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