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声脆响,碗掉到地上,碎成了几片。
“哇——”摔碗的小孩就哭起来,俨然犯了大错。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仍然是天大的事。
大点的孩子就愣在那儿,已然发不出声来,眼里噙满了泪水,呆若木鸡。大人还没扬起手来,他们先哭起来了。就为碗底那一口“糊豆”,哥俩摔了一只碗。为什么哭呢?还不是为了只碗,那碗金贵着呢。
现在可好,别说摔了一只碗,就是一摞,还都笑出了声,说是碎碎(岁岁)平安。摔碗的孩子根本不用在乎,用不着害怕,摔就摔了呗,再买!生活好了,就图个吉利平安,哪还为一只碗而哭。
以前可不一样,碗筷是按人口的,摔坏了,就会有人用不上,只有到了年底,按照农村人的风俗,添碗添筷,盼望来年好添丁加口,趁着这,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自以为聪明,把碗碴丢到旮旯里,以为父母不知道呢。几只碗,盛几碗“糊豆”,末了有人捞不着喝,这才露了馅,只好承认。
以此为教材,免不了受教育一番,也不会把你打哪儿去,没有想象的那样暴风骤雨。
碗碴是不能扔掉了,还是有很多用处的:
吃土豆了,要去皮,不像现在,什么工具都有,那时简陋得很,碗碴就有了用处。随手拿个碗碴,既锋利,又适手,“哧哧哧”土豆皮刮拉下来,洗完切完,就能顺利下锅了。
碗是瓷的,那个年代,瓷的就是好东西,有的碗还是景德镇的。瓷在那会儿景气着哪,不是因为是景德镇的,而是瓷有用处,能回收利用,所以碗碴都是留着的,要卖钱花,虽说值不了几个钱,可蚂蚁肉也是肉,也能换些盐和醋。
那时也有垃圾坑,可就是找不到碗碴儿,也没有剩菜剩饭,没有白色垃圾,只有一些“炭猴”及泥土之类,草木灰都要上地,所以环境是美的,食品是有机的。
不要说碗这样的精瓷,就连造缸的粗瓷也是好东西,也有人收购。
我的大舅,是一名矿工,某日从矿上回家,路过鲍沟镇一个村,见有好多处理的碎瓷缸,可能是这些人不知能卖钱,大舅就急急地回来告诉我的母亲,让母亲赶紧去拉回来,换两个钱花。母亲拉着我爸,步涉几十里,拉回来了一地排车。中间父亲还不愿意去,闹了不少别扭,不相信有人会收购这些破缸片。
等到把这些碎缸片拉回来,到了城里的收购站,得到的却是人家不收购的回答,父亲就更来气,母亲也没话可说,只有唉声叹气,任凭父亲牢骚来,牢骚去,忍气吞声,把满车的缸片倒到一个处理垃圾的地方,饭都没吃,连夜赶回家中。
第二天,母亲去问了大舅,大舅说,不可能,明明是有人收的,怎么就不收了呢?
大舅赶紧去问,回来对母亲说,说还是有人收呀。母亲赶紧去找父亲,让他一块去拉碎缸片,父亲不去,母亲只好拉上十岁的大哥,虽然大哥出不了多大的力,可也是一个帮手,一个伴呀。
等母亲赶到她丢弃碎缸片的地方一看,立马就傻了眼,明明昨晚倒了一堆碎缸片,今天却不见了,这肯定是有人下了套了,这儿离收购站不远,让人拉了去卖了。母亲欲哭无泪,也没办法,只能拉着大哥默默地回家,接受眼前的现实。
母亲为这事耿耿了一辈子,感叹世道中人心的不古,我也从中理解了母亲这代人生活的不易。
像这样变废为宝的再生资源那时还有很多,玻璃,碎布,麻袋片,旧鞋底,油纸(塑料纸),头发等等。现在这些东西都当做垃圾直接扔掉了,可惜了资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闫沛)1月21日,张汪镇前许楼村詹先生家养的猪丢了,多方寻找无果后他选择报警求助。张汪派出所民警...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