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要抓住两个要害,一个是早发现,一个就是早隔离。这两条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说到这儿,访谈已接近末尾。他顿了一下,缓缓说出,“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声音中带着些许哽咽,但望向前方的眼神,十分坚定。
有了这句话,我们暗暗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是无双国士——钟南山。
时间回到17年前。
这场肺炎病情来势汹汹,但没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当时,中国疾控中心的洪涛盖棺定论:“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为衣原体。”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钟南山却不这样认为。如果是衣原体感染,抗生素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这次的病人却丝毫不起作用。
那一天,他去了父亲坟前,站了很久。
一阵风吹过,他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回答。
终于,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2003年4月12日,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这根本不是衣原体感染,而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
4天后,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此时,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不断增长的确诊与死亡人数触目惊心。怎么办?他问自己。是选择“统一口径”,还是勇敢说出来?
2003年4月10号,非典新闻发布会,中外记者云集。他坐在发言席上,如坐针毡。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问题:疫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旁边的人不断给钟南山使眼色。
但钟南山腰板挺直,宁折不弯,铿锵有力的话语传进每一个人的耳朵:什么已经控制?根本没有控制!
举国哗然。
像一个黑暗闷热的屋子里,终于有人照亮了手电筒。他站了出来,勇敢地做那个第一个指出“皇帝没穿新衣”的人。67岁的他,接过抗击非典的大旗,奋斗在战斗的第一线。这,是最靓丽的风景!
但是,随着病情愈演愈烈,无数医护人员倒下。“非典”极强的传染性,让许多人谈之色变,避之不及。人们疯狂屯粮,去药店,去超市,寻常的白醋已经卖到1000元一瓶。而此时的钟南山,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斩钉截铁的话语,让人肃然起敬。
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在广东、香港来回转,直到精疲力尽,甚至,疑似肺炎。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停!
是啊,他是抗击非典的一面大旗,怎能轻易倒下?
他提出的“无创通气”疗法,最初并不被看好。但是,经过治疗后,患者出院率达到93%,堪称奇迹。没有日以继夜的钻研,没有废寝忘食的临床诊断抢救,哪会有这个方法的诞生?
2004年,他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确实担得上这份荣誉!
17年后的今天。
街上本应人头攒动,欢庆春节这一年一度的隆重节日。但,因为一场疫情,大家只能呆在家隔离,人心惶惶。此时,一张图片走红网络。画面中,钟南山院士缩在餐车的座位上,眯上了眼睛,面前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是的,84岁的他,在中国陷入危难之际,再次出山。他呼吁大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千万不要去武汉。但随后,他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往武汉的列车。说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的最美逆行者,毫不为过。
他在金银潭医院和广大医护人员同死神赛跑,他在没日没夜地研究攻关中寻找通向胜利的大道,他在电视连线中再次一锤定音:确认人传人!有人说,实话实说,还得靠钟南山院士。《人民日报》官微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终于,2月18日,广东省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
发布会开始的时候,他在麦克风里小声说了一句:“把口罩摘了吧!”
随后,他率先摘下口罩。发布会最后,钟南山和在场的人聊了几句家常,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很多人说,看到钟南山笑,自己也笑了,但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才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笑脸;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从钟南山院士身上,我学习到了挺身而出、勇于直言的勇气;领会到了他战胜病毒的决心和毅力;看到了他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魄力;感受到全国上下医护人员的艰辛与不易;更见证了举国上下团结抗疫的心气!
可是,如果下一次病毒卷土重来,我们难道还要麻烦这位耄耋老人为我们遮风挡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自由拓路者,不能让其困顿于荆棘;为众人抱薪者,不能让其冻毙于风寒!
作为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青年,我们理应为这来之不易的盛世,为我们强大的祖国,为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艰苦奋斗,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
钟南山院士,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指导老师李慧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朱婷婷)为落实疫情防控和项目复工“两手抓”部署要求,近日,市住建局开展在建项目“1+1”防疫帮包行动,...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