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鑫
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慈善捐助……民政工作包罗万象,民生热点牵动人心。近年来,滕州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图景,践行“为民”初心,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将民政工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暖进群众的心里。
保民生,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家住清河湾小区的邱燕自幼患小儿麻痹症,长大后病情逐年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对象倪佰信长期患有肺病,也无劳动能力,日子过得很困难。但这一情况在2003年发生了改变,市民政局民政科的同志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成为了滕州市第一批享受低保人员。“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是党的好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我们这些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怀。”邱燕感慨道。
近几年,市民政局认真落实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目前滕州市共有城乡低保10028户2020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144.4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8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900元,城市达到460元/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高度评价。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滕州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70元,供养对象6908人,全年发放供养金3659.2万元。像邱燕这样的困难群众,享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解民需,不断夯实民生基础
“小伙子,来给我们照个相。”看到记者,72岁的于为政和几个正在花园里溜达的老人热情招手,摆姿势、按快门,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笑声……从老人们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在北辛街道敬老院里生活得很开心。
而像北辛街道敬老院这样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在滕州市已建成多家。老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安度晚年,成为滕州市努力做好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
老龄优待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优抚政策同样“给力”。今年58岁的张成华1980年入伍,1982年在部队脑部受伤,因公致残,被评为六级伤残,于当年退伍。现在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治疗,有时一年要住两三次院。张成华说:“虽然身体不好,(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邱文元)为强化家校合作,日前,滕州三中各级部开展了寒假家访活动。该校按照家访计划,家访老师向家长介绍...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