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魏锋徐琦李振
公元前476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在落凤山下的滕州市木石镇化石沟村出生;2400多年后,与化石沟相邻的木石三村农民李存建自建墨子故里博物馆,弘扬墨子思想文化。
5月8日,记者走进墨子故里博物馆,55岁的李存建正坐在书桌前“啃”一本64开本的《墨子研究》,这是台湾朋友刚寄来的。
李存建高中毕业,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学历低,很多字不认识,就通过微信请教我们当地的墨学专家以及山大、曲师大的教授。”
博物馆里有间“墨子大全”书屋,藏有全国各地出版的墨子书籍300多套。李存建硬着头皮把《墨子》读了三分之二,“太深奥了,我是一知半解。”
有游客来参观,李存建就放下书,用“滕普”话绘声绘色地讲解;无人时,他就边翻词典边钻研古书。有事外出,妻子、儿子和女儿替他值班。
一年365天,博物馆开门300多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参观者大多是附近中小学生,还有一些人是慕名而来的。欧阳中石、陈昊苏、赵忠祥等知名人士也来过。
博物馆是李存建将弟弟、妹妹和自家3处宅基地连成片建的,约有2800平方米。有墨子文化长廊、墨子科技展厅、墨子军事展厅、墨子遗迹展厅以及非遗展厅、鲁南民俗展厅、红色记忆展厅等,各种展品2000多件,其中有关墨子的800多件。
学界曾对墨子里籍有争议,山大著名教授张知寒经过考证,认为墨子是滕州人。1991年,张知寒在木石镇筹建墨子纪念馆,28岁的李存建在里边干零活。闲聊时,张教授知道了李存建的籍贯,便让他陪着一起走访安上、化石沟、木石等村庄的老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据史书记载,木石曾建有目夷亭和目夷城楼。目夷城楼被毁,刻有“目夷永固”的石匾不知流落何方。张知寒与李存建口头约定:“存建,找到与墨子有关的实物给我写信”。从此,李存建踏上了寻找墨子遗迹之路。1998年,张知寒病故。寻找墨子遗存没有半点头绪,李存建心头压了一块巨石。
要找寻实物,就要翻阅木石村一些大姓家谱,从只言片语找到蛛丝马迹。李存建想方设法搜寻到明朝年间修订的《滕阳李氏族谱》、同治年间修订的《刘氏族谱》,确定目夷亭就建在狐骀村也就是现在的木石村。
李存建打听到“目夷永固”石匾被安上村一户人家收藏,后来卖到山亭区桑村镇,桑村镇收藏者又将石匾卖到了平邑县。费时5年多,几经周折,2016年年初,李存建以不菲的价格从平邑将石匾买回来。7月10日,张知寒教授次女张幼林走进博物馆,抚摸着“目夷永固”石匾,含着热泪对李存建说:“中国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墨子的文化基因。您为了先父的一句话,25年不懈追求,圆了他的墨子里籍说。”
记者在博物馆显眼处见到了这块“镇馆之宝”,石匾为当地青石质地,长170厘米、宽70厘米、重400公斤,上面记刻着“目夷永固”四个楷书大字,落款为“壬子年建”,为“墨子滕州说”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20多年来,李存建跑遍了墨子诞生地周边100多个村庄,访问了能讲墨子典故、家存墨子相关物件的老人上千人,搜集了大量墨子相关文物。1996年,建在木石镇的墨子纪念馆被拆除。李存建决定自己建,把搜寻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供大家参观。2015年,滕州墨子故里博物馆开馆。李存建粗略算了一下,为建博物馆花费近300万元,现在每月光电费就1000多元。他做过面食生意,开办过婚庆、广告公司。钱不够,他就将家里的老宅子卖了。李存建对记者说,一方面越来越迷恋墨子,苦中有乐;另一方面,作为墨子故里的一员,自己也有义务为弘扬传承墨子思想文化作点贡献。
李存建告诉记者,现在他还有两大憾事:一是2015年整理出68万字的《墨子故里志》书稿,无钱出版;再一个就是想加入中国墨子研究会,申请了3次都没成功。“全国好几百名会员,咋就不能有一个农民会员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邱文元)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滕州三中举行。此次曲阜师范大学...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