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国际禁毒日。据3月27日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吸毒人员 250.5万人,新发现吸毒人员 44.5 万人。因吸毒引发的刑事案件逐年增多,毒品泛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威胁。在禁毒日前夕,6月23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淄博市周村的省女子强制戒毒所,与戒毒者面对面,倾听了她们的心声。她们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警醒着大家:远离毒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吸毒呈现低龄化 八成吸毒女性不足35岁
经过两扇高高的铁门,记者走进了省女子强制戒毒所。如果一个女性注射毒品或者是第三次被公安机关抓到吸食毒品,就需要在省女子强制戒毒所进行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
当天,所里的戒毒人员正在为“携手深耕无毒梦 共谱禁戒新乐章”活动做着最后的紧张彩排,迎接即将到来的“6·26”国际禁毒日。戒毒人员通过表演,展现了自己从新收入所戒断反应强烈、内心低落彷徨,到对回归期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转变历程。令人感动之余,也很难想象,这群清一色留着短发,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的姑娘们,都曾被毒品侵蚀。
记者了解到,受国际国内涉毒因素综合影响,山东省吸毒人群持续蔓延,累计登记吸毒人员已达10.2万人,遍布所有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其中女性吸毒人员占20% ,达2万多人。这些女性戒毒人员中,25岁以下占40% 左右,35岁以下占80% 左右。 90% 为无业人员,50% 因为吸毒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吸毒时间3年以上占比 50% 以上;90% 以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吸毒低龄化、文化程度低、吸毒时间长、多数吸食新型毒品、无业占多数为主要特征。
最小戒毒者:尚未满15岁受不良朋友引诱开始吸毒
“今年三月我第三次吸毒在宾馆被抓,而破门而入的警察里面,就有我的爸爸,当时他看到我的时候失望又痛心的眼神,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来自滕州的小凡出生于2002年10月,还不满15岁的她是所里当前收治最小的一名戒毒人员。
如果不是一身戒毒人员专用服装,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的漂亮小姑娘,曾是一名叛逆而疯狂的吸毒者。“去年我上初二,当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爸妈给我转了好几次学,而越转学,我学习越跟不上。最后我就经常和像我一样学习不好的同学厮混一起,旷课逃课、混酒吧。”小凡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尤其是当警察的爸爸,对她平时管教非常严格。然而父母的严格管教并没有起作用,小凡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甚至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正是一次负气离家出走,让她走上了吸毒的噩梦之路。“离家出走后心烦,一个经常吸毒的初中同学就告诉我吸几口,就没有烦恼了。”小凡说,在朋友的引诱下她第一次吸了毒,但并没有感觉到轻松愉快,而是感到恶心和浑身难受,但脑子却控制不住自己总有想再吸几口的冲动,渐渐进地小凡从最初每周吸食两三次到最后每天只要一睡醒,就要吸上两口,否则就浑身难受。
直到去年十月小凡第一次被警察抓住,小凡的母亲才知道自己女儿每天都在吸毒。“当时妈妈没敢告诉爸爸,只是把我关在了家中,让我不再出去。”小凡讲道,她再次从家跑出来之后,不到一个月就第二次被警察抓住,爸爸也知道了她吸毒的事情,限制了她的外出。“第三次也是从家跑出来,吸毒的时候被警察抓住,其中就有我的爸爸,当时他失望而痛心的眼神,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戒毒所里学技能 远离白魔等待涅槃重生
如今的小凡,经过脱毒期、教育适应期矫治,对毒品危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爸妈的关系也得到了修复,还在所里学习了国学、礼仪等生活文化常识。当记者问起小凡出去后的打算,小凡坚定地告诉记者“读书”。“我要把以前没有读完的书读完,远离毒品,健康生活,不再让爸妈和所有关心我的人失望。”
“戒毒所给我了重生的希望,有了新生的动力。”戒毒人员于晓告诉记者,自己是出所10个月后,因为复吸再次入所。再次入所之初,内心低落彷徨,不能自抑。经过在所里的几个月系统矫正,还学习了插花和茶艺等技能,于晓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心态,积极面对戒治生活,戒毒信心比以前更加坚定。“乌云过后,我想一切还可以重来。”
在戒毒所里,和小凡、于晓一样,所有戒毒人员,每周都会有几次“化”疗,通过学习国学等知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让她们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此外,戒毒人员还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每一项劳动技能培训既培养了戒毒人员的兴趣爱好,又为她们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报记者 张子慧
新闻推荐
习瑜伽,感受身心的和谐统一,庆祝“国际瑜伽日”。(特约记者金亮摄)
近日,400余名瑜伽爱好者在滕州市体育场篮球馆内练习瑜伽,感受身心的和谐统一,庆祝“国际瑜伽日”。(特约记者金亮摄)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