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 滕州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枣庄市 > 枣庄新闻 > 正文

35年奉献,只为那片深情的土地 记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枣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杨玉田

来源:枣庄日报 2018-12-06 11:5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刘然

她,有着对土地的坚守和为农业服务的情怀,钟情于这片土地,耕耘着这片土地。

她,长期从事甘薯、马铃薯组织培养与栽培方面的研究,先后有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奖和省丰收奖,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十多篇。

她就是56岁的枣庄市农科院党支部副书记,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枣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杨玉田。

1986年7月,杨玉田从峄城区王庄乡农技站调入枣庄市农科所,从农业技术推广转变为农业科学研究,整天与实验室、试验田打交道,年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她曾一度想调回去,从事所热爱的农技推广工作。但是偶然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她的想法。

一天,一位农民手里拿着两棵生病的黄瓜苗来求教,经过交谈得知他是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骑着自行车走了50多公里路赶来的,她当时不明白他为何跑这么远的路来这里,他笑笑说每年都来好几次,他信这里的老师。杨玉田深受触动,体会到了农民求助的不易和对技术的渴望。从那一刻起,她决定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项研究,向老一辈农科院人学习,为农业研究出最新、最有价值、最利于农民的科技成果。

在科研的过程中,杨玉田深感知识的匮乏,下决心进一步深造提高。她三年六次带着哺乳期的孩子和照顾她的婆婆到山农大上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更新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为以后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2年由于工作需要,杨玉田被抽调到组培研究室主持工作,面对这一崭新的领域,她没有从思想上退却,先到省农科院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际操作,在那里得到省院专家的培养和热情帮助,回来后一心扑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上,很快熟练并牢牢掌握了甘薯、马铃薯、草莓、樱桃等多种作物的组培快繁技术和栽培管理技能。

农业科研工作不同于其他领域,一半在实验室,另一半要在田间地头,酷暑严寒,风霜雨雪,十分辛苦。1994年,杨玉田主持了“甘薯茎尖脱毒增产技术研究”课题。她当时是助理农艺师,职称低,没有主持过项目的成功经验,刚开始进行室内茎尖脱毒培养的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梦见甘薯脱毒苗长出了又壮又长的根;田间栽培试验的时候,又怕有人挖走几棵而影响试验结果。甘薯收获前40天,只好在试验地搭起窝棚,由项目组的三位男同志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项目鉴定前,为了整理项目材料,杨玉田昼夜加班,嘴上起满了泡,身心疲惫,当时感觉都快崩溃了,直到项目材料从头到尾连起来后,才卸下心头的重担。在项目鉴定会上,各位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目在全市推广脱毒甘薯1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400万元,带动了全市甘薯生产的发展。项目科研成果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奖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玉田,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选拔为枣庄市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4年被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2008年荣获枣庄市“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被枣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枣庄市第九批学科带头人。

新闻推荐

路口拐角常积水 天气寒冷 市民担心结冰

晚报讯(记者李帅摄影报道)近日,家住峄城区的市民黄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峄州路峄城公安分局东侧,峄州路与一条小路交会处...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35年奉献,只为那片深情的土地 记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枣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杨玉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